大学的“为我所用”人才观
(2009-11-18 07:37:57)
标签:
杂谈 |
上述场景,确实有些“夸张”———
对于这则消息,我想,接下来很多评论,将把武大对待病重教授的态度,和普林斯顿对待纳什联系起来———
大学要有大气、大爱,这样的论述已经很多了。将武大与普林斯顿大学一比,高下即现。但是,我更想说的是,这一件事反映出当下大学的另一个困境:引进人才的使用与管理。
从武汉大学校方作出的《关于张在元教授终止合同问题的情况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张在元教授只是武大的兼职教授,按现在高校流行说法,是“柔性引进人才”,其人事档案关系不在学校,亦不享受校内教职工住房及公费医疗等福利。因此,按照聘用合同,武汉大学对张教授已经“不错了”:校方解释是,2006年,张教授重病入院后,虽然长期不能在岗工作,学校仍旧按原合同约定继续发放其薪酬用于其医疗和家属生活。
对于这一次引进人才,武汉大学可能一直后悔“亏了”,人才刚引进不久,就生病“长期不能在岗工作”。也有一些网友,赞成武大的做法,总不可能由大学一直养“功勋教授”,法律也会支持武汉大学按合同办事。按照高校人才引进的目的来说,确实如此,因为引进人才,是“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你现在派不上用场了,当然也就没有价值了。
但是,当一所大学要朝更高水平发展时,这样的“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则注定了人才管理的短视与功利思维。分析近年来高校的人才引进,“功利”无所不在:看重“引进人才”的人脉资源,以期帮学校获得在各种评审、评奖中的话语权;看重“引进人才”的学术江湖地位,以期在课题申请、项目立项中,得到更优秀的表现;看重“引进人才”正在做的学术研究,以期望在很短时间中,就增加学校在这一学科领域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这样的“为我所用”,由于学校只在乎对方的人脉资源、江湖地位、在其他机构的成果,而不注重人才与学校环境的融合,不关心人才究竟在本校起到怎样实质的作用,很有可能当对方这些资源用光或者利益分配出现冲突之后,而走向“一拍两散”的结局。
国外大学的终身教授制度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为我所有”。对于教授而言,终身教授制度意味着,学校没有充足的理由不可随意解聘教授,教授由此不受经济、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的影响,可以有教育自主权和学术研究自主权;而对于学校而言,则把教授真正作为发展大学的宝贵资源,尊重教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为教授服务。简单地说,就是学术自治、教授治校,以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来评价教授的教育与学术贡献,促进教授做高水平学术研究。
我国高校现在还普遍实行(甚至推广)对教授的合同聘任,一年一考核,以考核结果兑现工资,美其名曰是为了让教授们勤奋、不偷懒,但在这样的指标学术、功利学术之下,只见一批“学术民工”,却难见学术的从容。在这样的考核指标之下,教授们确实是不敢生病的。对于全职教授尚且如此,何况“为我所用”的兼职教授呢?
武汉大学的声明说得条条是理,按照表格管理、指标管理来说,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是,以这样的管理思路来发展大学,不是在办大学,而是在办一个加工厂。如何以建真正的大学的理念,来规划学校的教师资源建设,这是比空说“大气”、“大爱”更现实的问题。没有这些,“大爱”、“大气”将止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