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真想进行教改吗?

(2009-09-29 05:57:06)
标签:

杂谈

我一直在不同场合,“鼓吹高校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包括给学校招生自主权,学生教育选择权,同时推进高校“教育为本”的管理制度改革。对此,经常有人发问:真自主招生行得通么?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可以变为“我们真想进行教改吗?”

 

    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关于自主招生能不能行得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进行真正意义的教改,政府管理部门就必须放权给学校和受教育者,让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受教育者有教育选择权和评价权,在这样的整体思路下,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也就有了基础。而如果政府不放权,那么,就不要提教改了。离开了放权这个核心议题,在政府与学校关系(财权、人事权、评价权)不调整的大框架下,可以说,任何“改革”,都会偏离改革的初衷与本意。

 

    我国过去七年间的自主招生改革,就是在政府不放权、学校不改革、受教育者教育选择权没有扩大的基础上推进的——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各自为阵且过程并不公开不透明,高校依旧实行行政管理而非学术管理,每个考生在高考中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由此让大家对这样的自主招生充满畏惧:学生的考试成本大增、权钱交易空间扩展、弱势群体上名校机会可能减少。

 

不难理解大家的忧虑,如果高校扩大自主招生,但是却不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以扩大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为名,行假自主招生之实,受教育者的平等受教育权必然受损。其实,政府不放权,却进行“改革”,最终使“改革”变为对受教育者的折腾的事,一再上演,以至于让大家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是否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已经没有多大信心。更对不放权之下的教育改革,抱有戒心。

 

从利益角度说,政府职能部门当然不会主动放弃直接管理大学、评价大学的种种好处:官员可以去大学当领导、成为“学者”;可以通过评估、评审、审批,将手中权力变现;可以到大学去视察,享受六七个校长接待的良好感觉;甚至可以一个电话,搞定某个学生的录取……有大学校长就曾说,一些机关的小公务员,手中有小小的权力,就可对大学老教授指手画脚。谁愿意失去这么美好的权力,把权力交给学校呢?

 

    我们从来就不期望政府管理部门主动交出手中的权力——从维护并增大既得利益角度看,他们不想方设法增大手中的权力才怪。而是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法律监督与制度建设,让他们不情愿,但不得不归还属于大学和受教育者的权力与权利。

 

这才有舆论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追踪报道,说这种泛滥的评估,导致严重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在舆论的监督下,教育部门虽然没有宣布取消教学评估,但也表示要改变评估的方式;这才有舆论对高考违规加分的曝光,在接连不断的加分丑闻面前,教育部的明确表态是,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同样,虽然依法治教的现实不容乐观,但是,新《义务教育法》在200691日实施,还是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取消重点班、重点校,纳入法制法轨道,随着法律的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已经实行免交学杂费,择校费、借读费也相继被取消。另外,为了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呼吁由人大问责政府不履行教育法律责任的声音,从未停息。

 

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放权的道路是漫长的,而包括提出改革建议本身,也是一种民间力量与政府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一直主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不能仅由政府部门主导,而应该由多方力量参与,民间的改革方案,同样应该进入决策视野与程序。

 

而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求看,当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比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不具备竞争力(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不放弃部门利益也不行,即便高校不要求政府放权,而甘愿成为有行政级别的一个“政府部门”(实际情况是,近年来高校一直在不懈地争取更大办学自主权),社会的发展也会迫使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教育的思维,以摆脱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国家创造性活力缺失的困境。毕竟,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政府部门举办教育的目标之一。

 

事实上,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征求教改意见这一举措本身,我们也可看到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教改的迫切性,我们更期望这种迫切性,能启动“放权”改革的思维。只有如此,才能有真正意义的教改。如若我们事先就认定政府管理部门无论如何也不放权,那么,关注教改,还有什么意义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