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等级标准有必要由政府部门制订吗?
(2009-09-11 05:43:10)
标签:
杂谈 |
据《北京日报》报道,教育部语言应用司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汉字书写等级标准明年将出台。如果您想了解自己写字是什么级别,只要书写一篇文字送到指定机构进行测试即可。
与教育部前不久发布“汉字整形”消息类似,这次教育部发布上述消息,也进行了两方面表态,一是与上次专家说“汉字整形”得到67%支持一样,称这次书写等级标准出台也得到“民意支持”——教育部最近进行了一项调查,3000多名参与被调查的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1.2万余名参与被调查的学生中,超过65%的学生认为应该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二是与上次说“汉字整形”只是针对印刷宋体,不会影响生活一样,教育部表示汉字规范书写等级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不会强制执行,更不会引入到升学、毕业等考试中。但今后各单位可以将汉字书写规范等级列入录用教师、媒体人员、公务员或其他新员工的资质之一。
从对汉字的规范使用来说,制订书写标准,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现在不少人不注重汉字的规范书写,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不说,还错字、别字连篇,在私人场合,这无关大雅,可如果是医生、老师、编辑、校对员,就可能误事。所以,笔者注意到,网络跟帖中,有相当部分积极赞成规范汉字书写,但是,这种赞成,并不涉及谁来规范、谁来制订等级标准,等级派什么用场,以及怎样保证获得书写等级者一直按这种水平书写等问题。
汉字书写的等级标准,不宜政府行政部门制订,而应该由民间研究机构推出。由政府行政部门制订的书写等级标准,虽然是“推荐性”,不具“强制性”,但是,从过往的从“推荐”到“强制”的变迁经历看,为了证明这一标准的权威性,一些机构会渐渐强制聘任的员工,达到某种书写级别,参加分级测试。随之,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创造出新的书写等级测试市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各单位可以将汉字书写规范等级列入录用教师、媒体人员、公务员或其他新员工的资质之一。”已经为这种测试市场的形成,埋下伏笔。
在笔者的记忆中,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在1989年推出的,当初只有很少几所大学参加,但是,由于这是由教育部官方组织的考试,很多高校后来纷纷要求加入,逐渐就变为了全国高校学生的英语“统考”,四六级的通过率、优秀率一度成为评价一所大学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当社会舆论纷纷指责高校把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四六级考试误导英语教育之后,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态说,从未规定四六级与学位挂钩。汉字书写等级测试,会不会走与四六级考试的老路呢?
汉字书写等级,更不能成为聘用员工的资质之一。理由有二,一是与职称英语考试饱受社会质疑一样,假如汉语书写等级也成为某个单位聘用员工的硬条件,这涉嫌违反《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二款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教育部如若要求教师行业、媒体行业、政府机关,将汉字书写等级作为资质,除非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否则就是部委另设公民的劳动资质,非法剥夺一些没有达到这一资质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虽然书写规范对于教师、媒体从业人员、公务员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书写没有达到规定等级,就不具有从业资格。
二是汉字书写等级与日常书写不一致,会很普遍。这不比教师资格考试中,要求教师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每个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发音、语调,在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而汉字书写,有的人认真书写时,一笔一划,有板有眼,工工整整;可是,书写潦草时,就可能连他自己也认不得了。一个书写水平达到很高等级的人,完全有可能在工作中、生活中,写出大家难以辨识的字,只有汉字书写等级的测试,而没有平常工作中对业务的要求,并不能解决汉字书写的规范问题。根据教育部所介绍的“只要书写一篇文字送到指定机构进行测试即可”的测试方法,当书写等级与资质挂钩,保不齐有人请人代笔——现在就连入职体检都有请人代检,何况汉字书写呢?汉字规范规范出这种“假字”来,还有什么意义?
汉字书写等级,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可以强化大家规范书写的意识;如果民间研究机构感兴趣,可以制订具体的分级标准,推出分级测试;老百姓对自己书写水平感兴趣者,可以自主选择去测试自己的等级水平——就像街边的体重机,你愿意投入1元钱测试一下,可以给你打出一张测试卡,提醒你胖瘦;而一个单位,从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出发,对汉字的使用自会对员工提出要求,就没有由政府部门来设定汉字书写等级资质的必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