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网瘾少年需理清三大问题

(2009-08-08 06:17:51)
标签:

杂谈



85,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将网瘾少年殴打致死的案件被媒体曝光。记者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且收费都比较昂贵。这些训练营拯救孩子的手段,大多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军训、体罚等强制手段,而有关部门对于这类商业性质的训练营的管理缺位。(广州日报87日)

呼吁政府部门加强对各类训练营的监管,审查其从业资质,这对规范训练营,无疑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类在招生时,就明确告诉家长,要进行“苦难教育”、“惩戒教育”、“魔鬼式教育”的训练营,却有如此广阔的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滋长,即便早年就有孩子控诉接受这样的训练是“生不如死”,但家长却前赴后继把孩子送进这样的训练营,更令人深思。拯救所谓网瘾和问题少年,需要理清三大问题。

其一,问题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育。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一些专家的分析,都把问题指向青少年学生,甚至有专家把网络成瘾,列为精神病,认为需要药物治疗。网瘾成瘾真是学生的单方面问题吗?真是针对学生进行强化治疗,就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吗?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真正的病症,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环境。在学校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在家庭里,家长总是限制孩子做这做那,而不是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与孩子一起上网,告诉他正确的上网行为规范,培养他良好的上网习惯;在社会上,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可是执法机构严厉打击了那些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却一直让中小学生进入的营业场所了吗?可以说,如果学校教育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家庭教育中家长和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共同活动,社会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当不至于有这么多的网瘾和问题少年。

其二,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惩戒太少,而是爱心不够。对于已经网络成瘾以及有其他问题的学生,一种认识是,这类学生缺乏惩戒教育,养尊处优,导致自控力差、自主管理能力差、自立能力差、耐挫能力弱。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惩戒教育,让他们在体罚中学会“听话”。在这种情况下,惩戒教育出现在训练营中,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当老师和家长发现学生有严重的行为偏差,比如网瘾、赌博、打架斗殴,等等,不是分析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是把他们归为问题少年、问题学生,或将其边缘,或采取过激的方式,希望一夜之间能消除他们身上的问题,这一行为本身表明,对于孩子,缺乏耐心、缺乏爱——家长和教育机构同时忘了,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身上不良的习气,不可能靠打骂就能摒除,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感化、引导。事实上,就是“惩戒教育”,也必须以爱心为前提,宽严有度,是贯穿在正常教育的全过程中的。

其三,强制式训练不是人格培养,而是人格摧残。在有的家长和培训机构看来,集中时间对孩子进行突击“魔鬼训练”,是对孩子进行意志和人格的培养。这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姑且不说让孩子参加怎样的训练营,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对人格的基本尊重,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也绝对不可能在一次强化受训中,就可形成。意志、品质的培训,必须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需要长时间的点滴积累。从小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不包办代替一切,这才是正常的人格培育过程。在此基础上的一些能力与素质拓展训练,才可能起到提升的效果。

此前的以电击方式治网瘾,已被叫停;现在这起治疗网瘾,被“惩戒教育”致死的案例,应该引起家长们和社会教育机构的警醒,不要再用反教育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教育。当然,这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认识到网瘾的病根,对症下药,如果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承担相应责任,不关注孩子的人格教育,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势单力薄的,面对孩子的网瘾等问题,很难不病急乱投医,而一些不良机构,则趁机牟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