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怎样确保公信力

(2009-07-14 05:43:37)
标签:

杂谈

2009年的高考招生尚未结束,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为明年的招生备战了。北京大学近日传出消息,目前该校正在酝酿2010年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部分地区启用校长推荐制,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成都商报 713日)

北京大学的想法并不错,但是,校长实名推荐,能让校长用好手中的推荐权吗?根据当前高校的自主招生规则,一般高中生通过推荐和自荐两种方式,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而无论是推荐和自荐,自主招生高校都要求申请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中,要包括一到两名教师的推荐信,要有所在高中的意见,而所在高中的意见一栏中,既要盖上学校的公章,又要签上学校责任人的姓名,证明学生的申请材料属实。也就是说,现行自主招生规则之中,至少有两人是“实名”推荐学生的,其中就包括一校之长。

实行校长实名推荐,显然想进一步强调学校校长要对推荐的学生负责,但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如果一到两名教师的推荐信、学校出具公章的证明不管用,那么,校长的推荐又有多少公信力呢?

高中推荐优秀高中毕业生,应该有两大前提。其一,中学实行校本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干涉学校具体办学,如果行政力量直接参与办学,中学校长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任命、考核、晋升,那么,校长将对上负责而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负责,更不会对自己所谓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负责,即便他推荐学生时受权势交易、人情因素影响,高校不满、举报不断,但上级行政部门认为他不错,他照样会稳住校长之位。其二,中学之内实行民主管理,应有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这两大委员会有权参与推荐标准的制订、推荐过程的监督,而不能把推荐权集中在校长手中,而且这种推荐权不受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在校内民主管理之中,推荐方可公平、公正、透明的执行,校长只不过代表学校进行提名而已。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中学校长完全可以以自主招生和中学现行评价体系不对接来回避推荐质量问题——现行中学评价体系,强调与高考对应的学科卷面分数;而自主招生中,分数只是一方面评价因素,中学平时学科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自主招生中“名落孙山”,已不是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实名推荐其实可以以对标准的理解差异为由而毫不负责。

在笔者看来,自主招生的改革,除了对中学和大学的校内管理制度进行配套改革之外,就具体操作措施而言,应进行三方面改革。

首先,应明确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我国高校从2003年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试点以来,究竟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评价申请者,并不清晰。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中学学习成绩、中学各类竞赛、大学笔试和面试成绩,究竟在自主招生评价体系中占有多少权重。这种评价体系的模糊,导致自主招生焦虑。近年来,一些中学对大学自主招生中不录取平时的“高分”学生深为不满,就是因为大学的录取标准不清晰、不透明。如果大学明确自己的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所占权重、具体评分标准,这种焦虑将会减少,中学便于操作,家长也便于监督。

其次,更应该公示公职人员孩子的求学情况,以及大学参与自主招生的人员。自主招生的公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自主招生学生本人的信息,二是中学推荐人员,三是大学参与自主招生评价的人员。目前,公示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一方面,即学生本人的信息(现阶段仅限于姓名、报名号、省份、毕业中学、学科等简单信息)。北京大学的改革,旨在加强第二方面,即中学推荐人员的信用,相对于这两方面信息,公示公职人员孩子的求学情况,以及大学参与招生评价的人员,更能起到监督作用——无论如何,中学的推荐是自主招生的前端,推荐不意味着录取,大学对推荐材料的甄别和最终评价,是自主招生中更重要的环节,所以,应该公示具体招生评价人员,另外,公示所有学生的家庭信息,有侵犯隐私之嫌,但是公示公职人员孩子的求学情况,则是公职人员应接受的监督之一。当然,对于公示大学招生评价人员,大学可能有担心泄露面试人员名单、加大面试人员压力的顾虑,那么,公示中学“实名”推荐的校长,就不担心加大校长的压力吗?如果招生评价人员公平公正,何来担心泄露面试,何来加大压力呢?

再次,调整自主招生模式。自主招生的核心,首要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教育选择权,而不是中学有推荐权,大学有自主权。笔者曾多次建议,在全国学业水平测试尚未推行之前,可将自主招生移至高考之后,高考成绩公布后,高校提出申请成绩要求,6月底至7月底,进行自主招生录取。在这一阶段,考生可以平行申请4所学校,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由高校进行确认后,将余下的招生名额投入集中录取。这种方式,用高考成绩保证基本公平,多张录取通知书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学校两次录取,提高了资源配置率。

总之,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必须在中学内部和大学内部推进管理改革,使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让行政(主要是校长)的权力得以制约,对学生的评价能按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进行;同时进一步完善、明确自主招生标准,使中学的评价体系与大学的招生评价体系接轨;并加大自主招生的公开度、透明度,让与推荐权、招生权接近的人都受到监督。如若不进行中学和大学的改革,不完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只单独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公信力”,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校长的实名推荐,会在模糊的标准、不受监督的环境中,制造出自主招生更多的混乱,这并不利于自主招生改革的有序推进。这也难怪在网上进行的调查中,有超过80%的网友反对北京大学这一做法,认为校长推荐很可能造假,可能会滋生更大的腐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