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里找让学生规规矩矩做人的理由

(2009-06-16 07:00:10)
标签:

杂谈

学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荣”,吉林松原高考作弊案曝光,一位考生父亲的话,流传甚广。

何止是高考!在其他某些场合,把“学生”换作“干部”、“企业老板”、“大学教师”,把“考上”换着“当上”、“中标”、“评上”等等词汇,也完全适合——“干部啥招都使,只要能当上就光荣”,“老板啥招都使,只要能中标就很光荣,“教师啥招都能使,只要能评上(教授)就光荣……

在当前的现实中,一个学生高考作弊,考上大学;大学作弊,拿到文凭;就业求职,请客送礼,找到好工作;工作之中巴结领导,聘请枪手撰写论文,很快得到晋升,这是一个完全可行得通的“成才”、“成功”路径,一路走来,收获的是别人羡慕的眼光。即便有“流言”,但不影响其过着舒适的生活。

而与之相反,一个学生,升学考试中老老实实,结果没有考上大学;一个学生大学学习,从来不弄虚作假,考试成绩单上有一两门不及格;一个大学毕业生,家庭没背景,自己也不求人,结果工作四处无着;好不容易进了单位,做事规规矩矩,坚持原则,比如,在大学当教师,一心想写有点价值的论文,结果是一直得不到晋升,一直混到五十岁,还只是老讲师。

没考上大学,前途迷茫,被笑话,谁听你申辩,是他们作弊剥夺了我上学的机会?没有漂亮的大学成绩单,被用人单位唾弃,谁听你说,我大学考试一次也没作弊?没有找到工作,居无定所,谁理解你内心的痛苦?在单位里一直是个老科员,老讲师,老婆不嫌弃,不把自己当“垃圾”处理已是万幸,谁听你抱怨哪些所谓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更会遭遇,“你为什么连垃圾也制造不出来”的质问……

我们已经很难给出让一个学生规规矩矩做人的理由,“老实人吃小亏占大便宜”这种针对现实而进行的“人格教育”,已经根本不管作用,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老实人就是吃亏”。这样的环境之下,所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一例外地走到教育的反面。

在学校里,让学生事先“排练”教学、“彩排”问答以迎接评估的老师,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排练是为了学校的利益,今后你们走上社会,也会有很多不得已,要学会适应。

在家庭里,有的父母会对孩子的天真、幼稚十分焦虑,教育孩子要懂得人情世故,要学会讨老师欢心,不要傻乎乎地自己的事不做,而去帮助别人,关键的考试做不出,能有机会看别人的不要呆坐着(此可谓为未来的大考做长期训练,把抄袭术作为生存之道),笔者就曾听到一对父子在小升初学校见面活动后的对话,父亲:“你怎么都是B啊!”儿子:“太难,做不出!“你不会看别人的吗?有一个A也好啊,学校就是用这个来决定升学的。”我对这位父亲说,哪有这样教育孩子的,这位父亲反问:在关键时刻,还那么老实,进不了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学校,接下来不更吃亏,进了之后我会告诉他好好学习的,就是发现了,大不了不进这所学校。他还问:叫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看看别人的题目,与别人走关系有什么两样吗?他们有关系,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了”。

而在社会,早年就有新闻说,一些社会培训机构,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推出灰色技能培训班,让学生学会各种营生的手段。这还只是有形的教育,而这个社会大环境的无形教育,更把学生们包围起来。

回到这次吉林高考舞弊之中,上述“教育”达到了顶峰。老师卖作弊器材、监考老师被买通,家长在严厉打击高考作弊的横幅下大谈作弊手法、围攻监考老师和公安局的屏蔽仪、告诉孩子要是别人看你也要看,勾画出怎样的一幅图景呢?高考考场之上,哪怕这些学生个个高分,但他们的人格,又能得多少分呢?当他们以“人才”的身份走上各个岗位,整个社会的规则,还有多少规则能被大家相信,还有多少能得以执行?

有人建议严厉打击高考作弊,可以重塑考试的权威,笔者并不如此认为。从高考本身看,一个本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作弊能上大学,人生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弊被发现的结局是,取消高考资格、连续三年不报考,作弊处分放进档案,不作弊的结局是考不上大学,接下来也不再高考,直接去打工,从中分析,作弊被抓的结果和不作弊的结果几乎完全一样,因为对于混口饭吃、不评职称、不晋升的打工来说,谁看档案啊?——问题又回到人才的成长之路上来了,高考作弊的诚信档案只对升入大学的成才途径管用,对于高考之外的其他成才路径几乎毫无用处,这是不是制度的悖论呢?

而从上述的分析看,高考的作弊,远非考试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治理高考作弊与治理大学学术不端、官场腐败,其实同理,只治标不治本的治理,年年治理,年年疯狂。从根本上说,我国教育需要加大公民教育,让公民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意识,而与之对应,则需要改革一系列制度,因为制度环境是最好的公民教育途径,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才可能一致,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规规矩矩做人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