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峻就业形势为何没有催生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2009-03-20 09:00:18)
标签:

杂谈

18日,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令人心惊:截至3月10日为止,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广州日报3月19日)

 

在此次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的一段讲话,颇令“局外人” 看不明白,原话摘抄如下:“广东高校长期来的高就业率掩盖了问题,许多高校领导、就业中心虽然认识到形势严峻,但还没能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就业紧张问题不会在短期内缓解。”既然是高就业率,当表明就业形势并不严峻(或者最多有隐患),高校也不必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为何又冒出领导 “虽然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呢?

 

当然,了解高校的人,就很能明白李副厅长的“话中有话”,近年来,各地虽然面临严峻就业形势,但各高校报出的就业率却高得出奇,就业率逆人们的感觉而上涨,营造出一片“和谐就业”的气氛。换言之,高校虽然明白真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却把主要功夫花在狠抓就业率之上,最后呈现给上级领导的是一组组“好看”的数据,而在对付好这一年的“就业率”编造工作之后,学校领导们又开始筹划怎样采取措施,提高来年的就业率。

 

教育的发展,必须基于对真实情况的了解,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差,社会用人单位对某一学校、某一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评价如何,等等,这是一所学校设置、调整专业,以至一个国家制订教育发展规划所必须依靠的基本信息,但令人遗憾的,走遍全国高校,很难找到一所高校,有这方面的详细信息,大多高校凭着感觉发展教育,设置学科、专业,甚至以虚假的信息,来继续进行招生宣传。比如明明知道,某个专业的签约就业率不足两成,但却在招生简章中,宣称就业率达到99%,学生们冲着99%的就业率报考学校,转眼就被告知这个专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

 

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何高校这种做法可以“得逞”,首先,学校之间没有任何竞争,不像美国高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可以申请转学,新生留校率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学生则只有一直熬到毕业,除非你选择退学。

 

其次,国外政府教育机构干的活,主要就是信息服务,收集大量教育数据,以评估并引导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机构,还有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调查,细致到老师上课的方式,怎样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而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主要职责也是“服务”,但权钱在握之后,服务让位于“管理”,学校的办学紧密围绕行政评估指标转。

 

再次,学校领导,本不就是教师、学生选出,而是来自上级部门的任命,学校领导对上负责,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哪怕教师、学生再不满,也无济于事,所以才有学生就业明明不好,就业率却高得离谱的教育图景,反过来,如果一所学校统计真实就业率,分析各专业就业情况,准备推出各项改革,上级领导却可能看到就业率如此之低,对学校领导的评价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政绩”。

 

另外,高校的发展决策,大多由行政力量做出,学术管理严重缺位,懂教育的人,往往排除在教育决策之外,由此一来,行政一声令下,就能征地盖房、设置专业、扩招学生,近年来,在一些高校中,没有像样的师资,却快速开设出若干新专业,并大量招生,已经见怪不怪。

 

笔者相信,当下这“令人心惊”的数据,应是真实的,因为在金融危机之下,高校再也没有办法“打肿脸充胖子”,报出离谱的数据来,而且上级领导已经清楚知道就业困难,高校也就没有必要去报好看的数字了。但是,面对这“心惊”的数据,高校能发生某些变化吗?笔者却并不乐观。至少从高校今年的招生计划看,与往年相比,就没有多大变化,而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很少听闻。

 

从长远看,只有真正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赋予受教育者选择权(包括升学时选择学校、培养过程中自由转学),才可能让高校在受教育者的选择中,感受到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才可能认真分析教育质量、学生去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离开了市场竞争,教育者不顾及受教育者的权益、教育的低质量,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将难以避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