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围绕大学生就业难,最近各种措施、建议纷呈。其中,关于既帮助大学生暂时找到去处,又提升能力的制度,是3年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与此同时,不少人士建议大学生,要注重实习,积累经验,甚至指出“对于职场来说,不实习的大学生基本上就等于是个废物。”
说实话,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设计的见习计划,首要任务显然不是真要大学生回炉“实习”,而有关人士趁势进一步建议大学生要注重实习,则确确实把实习放在“头一位”。
笔者并不反对大学生应该进行一定实习,可是,把实习放在如此高的“地位”,其实,从长远看,既对用人单位不利,也对大学教育、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利。
让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把实习作为头等大事,用人单位做出这样的建议,并不奇怪,因为一来,有实习经历、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马上上手”,为公司创造财富;二来,大学生的实习,可以为更多企业输入低廉的劳动力。但是,如果把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来开发,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这样的建议太短视,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实习中的大学生,接受的并不是完整的、系统的大学教育,由此造成素质缺陷,可能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而大学顺应用人单位这种短视的建议,鼓励学生纷纷花更多时间去实习,也在推卸培养责任。
合理的教育与用人单位关系是,大学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与发展潜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在这一行业、这一单位具体某个岗位工作的技能。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教育向他们输送有经验的人,不用投入培训成本,马上就能适应岗位要求,那必然导致大学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本应该由用人单位完成的职业培训,简单地说,把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
笔者曾经对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有关招聘标准的调研,均发现他们针对在校毕业生的招聘,社会经验其实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社会经验肯定无法与工作三到四年的职场人士相比,如果把社会经验放在很高的位置,那我们就直接去招聘社会人士了。对于社会经验,我们只能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生会有优势。”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说,大学生首先的角色是学生,我们设计的考核体系,是评估并发现他成为优秀员工的潜能,对于这些学生,公司将有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和岗位锻炼培训。
世界500强企业的招聘观念无疑是理性的。或许有人会进一步说,实习并不是要求学生就去掌握职业技能,关键在于让他们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与人打交道。可是,难道在大学学习中,就无法培养动手能力?事实上,大学教育教学本身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包括各类设计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型学习,比如,在课堂上布置同学五人一小组开展某项社会调查,从调查问卷设计,到走上街头发放调查问卷,再到回收处理问卷,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五个同学上讲台分别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进行陈述,这种教学过程不是培养了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吗?还比如,学校可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验平台,由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等。
这种错位观念,一方面让学校推卸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有的高校从节约教学成本出发,该给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不开设,让学生无处动手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那年离开校园自行去积累经验并找寻工作,有的老师则从简单教学环节出发,不开展研究型教学,教学仍旧沿袭传统的灌输、讲授方式——这其实也是不少人认为如今大学无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让学生的真正动手能力很差,在学校无法获得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为数不少其实根本无法获得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获得的所谓“动手能力”,不过是办公室值班、整理资料、计算机操作、简单数据处理等等。这就是一些医学院毕业学生居然不会打针,一些电力专业毕业生居然不会安装家用电灯的根本原因。英特尔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王文汉多年前曾告诉我,他在荷兰读硕士期间,9个月时间上课,9个月时间进工厂实习。工厂实习实行“学徒制”,有一个师傅带着他,从扫地、擦桌子、IC设计到用电动橡皮擦画错的晶体管,什么都教。师傅有很多秘诀,带得很细很好,等到你能上手了,就出师毕业了。由此可见,国外大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有系统设计的。
要让大学生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学教育和用人单位都应该立足长远,各司其职。在笔者看来,大学必须给予学生完整的教育,其中,包括完整的、系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育。学生要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但必须基于其学生身份,不能本末倒置,把实习作为第一位,从大一就把更多精力投向兼职、打工。而用人单位必须为大学这样的教育,提供环境——承担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新员工培训责任和成本,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企业的这种人力资源观念,往往对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