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应成为“学塞湖”
(2009-02-28 07:59:25)
标签:
杂谈 |
因为地震,山体发生变化,悬空出现的湖泊,被认为是“堰塞湖”,“堰塞湖”挂在人头顶上,不及时疏导泄洪,将随时有灭顶之灾。
观察今日的大学,又何尝不是一个“堰塞湖”,可谓之“学塞湖”,整个社会制度与舆论,人为地将大学的地位抬高,让上大学成为莘莘学子的“梦想”和追求,成为家庭有“面子”的事,可是等到他们上了大学,以及快要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被悬挂在半空中,难以回到现实。解决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专家将其类比为“水库泄洪”,而每个学生则成为其中的一道水流,曾经的梦想被现实冲得粉碎。这还是比较成功的主动泄洪,而有的学生则还没等到泄洪,就自我决堤,崩溃了。
燕赵都市报2月26日的一篇报道,说的就是这样的事例。河北一女大学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自杀身亡。留下一本密密匝匝近10万字的日记,留给世人唯一能搜寻答案的遗物,字里行间记录着一个当代大学生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
在日记中,她写到自己上大学前对大学的感受:“当初就是因为想做个大学生,过过瘾,让别人羡慕下,虚荣心占据了上风,就为了面子,明知道家里穷,还硬要上学,全然没考虑父母的痛苦,然而现在却异常痛苦。唉,真的很懊悔啊。”那么,是谁告诉她、影响她,让她认为上大学可以让别人羡慕,进而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选择呢?直到今天,我接触的不少城市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总是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辛苦10几年,考上名牌大学,你就好了。考上名牌大学,真就“好了”?当他们发现上了名牌大学没有如意料中的“好了”之后,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这个女生正是如此,等到上了大学,她才发现,自己 “每天都在做一些心不甘情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总想着逃避,却又不敢逃避,硬着头皮去做,总是很痛苦,无助,都大三了,眼看就步入社会却变成了这样,实在是可悲啊!花着钱浪费着青春……可悲啊!” 在日记中,她反复倾诉着自己的烦恼。而更令她苦恼的是,她无力改变自己所处的困境,“想着辍学,可又一想,亲人、邻里会怎么看,堂堂正正一个大学生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面子又往哪放……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出来了,总想一直睡着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就要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自己已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正常的高等教育,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业的,高中毕业不考大学很正常,考上大学中途退出也是常态,可是我国社会总是以异样的眼光评价中途退出者,这实际上给学生无限的压力,即便明知不适合,可是只有坚持到底,没有退路,退出就被认为是失败。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确实具有某种光环,令人羡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仍旧沿用精英教育价值观念来评价并设计高等教育制度,其结果必然是受教育者对接受高等教育寄予过高的期望,不管自身条件适不适合,都选择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塞湖”由此形成。近年来,每当大学毕业生就业季到来,人们都会劝诫大学生做回普通劳动者,那实际上是在做大泄洪前的思想动员。
要让“学塞湖”不再,关键在于消除“身份教育”,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身份感,中小学时代的“三好学生”,大学时代的“名校+尖子生”,就业中用人制度与用人标准与学历直接挂钩,都突出了教育对于改变人身份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现实社会不可能给予“有身份”的大学生对应的岗位,都要求教育淡化“身份”,而突出育人的基本功能。
简单地说,高等教育只是一个人,提高自己能力与素质的一种选择,本就不具备改变身份、提高所谓社会地位的功能。每个人的身份与地位应是平等的,接受教育只是进一步充实自己,让自己具备某方面的才能。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怎样的高等教育,而不是不顾自己的个性、兴趣、职业发展,冲着教育的“身份”而选择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