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应为取消“借读费”积极配套

(2009-02-13 08:09:22)
标签:

杂谈

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记得当初消息传来,舆论一片叫好,普遍认为,教育公平,又迈进了一小步。


可是,新学期开学,各地陆续传来“不和谐”的消息——


在重庆,2月9日,各中小学报到的第一天,仍然有部分学校还是设立其他名目费用,来抬高非辖区户籍学生的入学门槛。九龙坡建设二小两位家长就同时反映,学校要收取750元的“捐资助学费”。(重庆晚报2月10日)


在海南,2月10日是海南农垦二小、三小开学报名的日子,多名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上述两所学校存在涉嫌违规收取借读费的现象。记者经走访发现,两校确实存在针对部分“非义务生”收取借读费的情况。对此,海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垦区教育移交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部分农垦学校暂不归入地方政府管理。(海南日报2月11日)


在南京,虽然政府明令已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但是,有家长称,新学年开学后,江宁区铜井小学,却依然收取了自己500元的费用。(龙虎网2月11日)


在安徽,新学期里,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取消了借读费,但是家长们随即发现学校开始“拒收”借读学生,一些地方的学校甚至让原先借读的学生转学……沈先生虽然已经在合肥买了房子,但是户口仍在蚌埠的女儿想在合肥上学只能借读。他原本计划交笔借读费把女儿从蚌埠接到合肥读书,没想到一道“取消借读费”的禁令让他借读无门。(新安晚报2月11日)


取消借读费,确实是民心所向,可是以上存在于各地中小学的事实表明,要让“取消令”真正造福百姓,政府部门不能简单发布通知,而必须为此进行一系列配套。


取消借读费后,谁来补足借读学生的办学经费?这是首要的问题。本来,根据国务院有关义务教育全免费的文件精神,政府承担所有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求学问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按法律规定,履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这造成一些学校以收取借读费等方式,弥补办学经费缺口。眼下政府要求取消借读费,但却不补足对应取消借读费的经费,学校显然难以承受,其结果必然是,要么关上所有借读的大门,清理所有借读学生,要么变相收取借读费。有的学校对外宣称已经没有借读名额,但却把名额留于“暗箱操作”,收取想借读家长们更高的费用。据新疆日报2月10日消息,在新疆,已经出现了代办借读的中介公司,这表明,取消公开的借读费,反过来将使借读费地下化,不但滋生腐败,还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作为取消借读费的配套措施之一,必须确保当地政府履行所有义务教育学生投入责任。


事实上,要让当地政府积极履行户籍不在当地的借读学生的教育投入责任,并不是长远之计。笔者一直建议,对于义务教育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实行学籍管理,教育经费跟着学籍走,而且,教育经费要由县乡财政为主,转为中央、省级财政统筹,这样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不至于让流入地政府把借读学生作为一个包袱。作为取消借读费的配套措施之二,应建立以中央、省级财政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对义务教育学生实行学籍管理而非户籍管理。


再回到借读费产生的根源看,除了人口流动造成户籍、学籍不一致需要“借读”之外(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借读”一说将不存在),更深刻的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存在严重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学校差距,从当前看,政府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上,虽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而根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同样是中央和省级财政保障义务教育投入,这可实现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待遇大致一致。如果以地方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不改,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实不变,借读费即便今天取消,在明天也会回潮,甚至“借尸还魂”。


取消借读费、择校费的行动本身,表达了良好的教育公平意愿,但如若没有配套的措施,从教育资源配置着手真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投入负担,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