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能否做到处处精打细算?
(2009-01-28 09:03:47)
标签:
杂谈 |
寒假期间,留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实行“集中住宿”,不住人的宿舍楼停电停暖并封楼,这本来是学校节能减排的好主意,却惹来学生嘘声一片。记者发现,“集中住宿”已连续多日成为高校BBS上的热点话题。看来好“经”还得有好念法。(北京晚报1月27日)
对于放假后学生集中住宿,笔者十分赞成。在国外高校,假期之中,学校要求住宿学生(国际生除外)搬出,腾出学生宿舍,以便学校用来接待社会旅行团队,由此“赚一票”,也十分普遍。道理很简单,学校没有收学生假期住宿的费用,当然可以把属于自己的物业租出去,为学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再返回办学,为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对国内高校来说,假期将留校学生集中在一起,既方便管理,又节约能源,也无可厚非。
但与国外办学措施一对照,就不难发现国内高校做法的不足之处:其一,很多办学资源闲置。学生搬空之后的宿舍,并没有临时出租,开发利用,更别提学校的会议场所,是否在假期中充分利用。而且,这些条件不错的宿舍闲置,却把学生集中到条件较差的宿舍里。其二,小处节约,大处铺张浪费。以节约能源为名,让学生搬出之后,确实节省了一笔开支,但是,令学生郁闷的是,学校并非处处节约,景观灯照样亮着,过度建设的校园,每天都消耗着大量的维护费用。
学生当然没有理由因为别人的不节约就自己也不节约,所谓“节约能源从自己做起”。但是,不让学生“嘘声一片”,还需高校处处“精打细算”,处处节约为本,甚至从校园的规划开始,就秉承节约的理念。香港城市大学校园面积仅12公顷(180亩),建筑面积仅164000平方米,却要供17,000多名学生和2,500多名教职员作教学、行政、康乐之用,教室和实验室的利用率很高,不少是“全天候”使用。而在内地,校园面积动辄千亩,5000亩的校园也不鲜见,这种校园建设,意味着多大的浪费?需要多大的维护费用?资料显示,内地高校的贷款总额已逾2000亿,有的高校的年利息近2个亿,每年需用4000个学生的学费来支付利息,而这些主要产生于征地盖楼的贷款,如果本着“教育急需、办学必需”的宗旨一一核算,很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致。因为同样有调查显示,有的高校新建的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利用率不足五成,给教授配备的办公桌,不少积满了灰尘,大学购买的先进设备,不少使用率记录为“零”。除此之外,高校的浪费,还表现在科研经费管理以及迎来送往之中,前些年不是有报道说,北大的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吗?
教育学生要节约,学校办学者应该率先节约。只要立足于教育,以教育为本,开源节流的所有好做法,学生自然会接受,否则,只在学生身上节约,而其他地方大手大脚,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就再所难免。好经念歪,也就见怪不怪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