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大学生“放羊式”积累社会经验
(2008-11-14 08:07:34)
标签:
杂谈 |
上周去一大学给研究生做讲座,提问环节中,一名研究生问,现在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我们是不是应早一些到社会上去实习,积累社会经验,以便今后能更好就业?
此前,在一个公开论坛上,一位长年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知名人士直言,大学生应该从一年级起就去实习,接触社会。
“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没有错,但是,很多学生由此产生社会经验比大学学业更重要的误解,对实习的兴趣远高于校园学习,把实习作为大学生涯规划中的头等大事,甚至逃课去实习、打工。
不容否认,现在的用人单位在分析大学生存在的不足时,时常提到“社会经验缺乏”,但是,却没有任何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把“社会经验”作为第一指标——有些用人单位会只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老手,那涉及其本身的人力资源观念问题——笔者在调研数十家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时,均发现针对在校毕业生的招聘,社会经验其实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社会经验肯定无法与工作三到四年的职场人士相比,如果把社会经验放在很高的位置,那我们就直接去招聘社会人士了。对于社会经验,我们只能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生会有优势。”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说,大学生首先的角色是学生,我们设计的考核体系,是评估并发现他成为优秀员工的潜能,对于这些学生,公司将有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和岗位锻炼培训。
与社会经验相对的,还有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现在一提起动手实践能力,几乎所有人,就会想到去用人单位打工、实习,可是,难道在大学学习中,就无法培养动手能力?事实上,大学教育教学本身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包括各类设计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型学习,比如,在课堂上布置同学五人一小组开展某项社会调查,从调查问卷设计,到走上街头发放调查问卷,再到回收处理问卷,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五个同学上讲台分别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进行陈述,这种教学过程不是培养了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吗?还比如,学校可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验平台,由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等。
这种错位观念,一方面让学校推卸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有的高校从节约教学成本出发,该给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不开设,让学生无处动手实验,“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那年离开校园自行去积累经验并找寻工作,有的老师则从简单教学环节出发,不开展研究型教学,教学仍旧沿袭传统的灌输、讲授方式——这其实也是不少人认为如今大学无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让学生的真正动手能力很差,在学校无法获得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为数不少其实根本无法获得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获得的所谓“动手能力”,不过是办公室值班、整理资料、计算机操作、简单数据处理等等。这就是一些医学院毕业学生居然不会打针,一些电力专业毕业生居然不会安装家用电灯的根本原因。英特尔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王文汉多年前曾告诉我,他在荷兰读硕士期间,9个月时间上课,9个月时间进工厂实习。工厂实习实行“学徒制”,有一个师傅带着他,从扫地、擦桌子、IC设计到用电动橡皮擦画错的晶体管,什么都教。师傅有很多秘诀,带得很细很好,等到你能上手了,就出师毕业了。由此可见,国外大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有系统设计的。
大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必须基于大学生的身份。让大学生抛开学业,到社会上自行去闯荡,“放养式”感知社会、接受社会教育,不客气地说,是大学在“为学生好”的幌子下,收取了学生的学费,却给予学生缩水教育,导致今日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的重要原因,在笔者看来,大学必须给予学生完整的教育,其中,包括完整的、系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