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学子“守护母校”令人心绪难平
(2008-11-01 09:24:18)
标签:
杂谈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教室里被学生砍杀,引起社会议论纷纷。笔者注意到,有一种社会舆论,指向法大学生,而很显然,几乎所有法大在校学生以及法大校友,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29日上午,在法大校友BBS“沧海云帆”上,“社区站务组”发表公告,其中写道:“我们的母校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由于我们的学术血缘,嘲讽和质疑的声浪必将波及到我们每个人……我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用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这所大学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已经毕业的校友也都发帖“守护母校”,他们希望所有人也能看到聪颖的法大学生勤奋好学的一面,希望维护母校的声誉。
一所学校发生学生砍杀老师事件,确实令人悲痛与震惊。虽然这种极端的恶性事件,有诸多偶然性,但是,深入调查事件的真相,分析导致这一事件的各种现实原因,包括教师的师德操守、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的心理辅导,等等,并引以为戒采取相应措施,对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这是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社会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却偏离了这一思路。姑且不说有人在真相不清楚时,就“声援”杀人学生砍杀“对学生不好(不轨)的老师”是伸张正义,并“敬请”教师以此为戒,是完全没把法律、正义当回事,还有不少人,则在“爱教育、爱学生”的名义下,把一个法大学生的极端行为,马上对应整个法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由此上升到中国所有学生的素质问题,更有的扩展到 “80后”“90后”一代问题的高度加以分析。这种貌似“富有责任心”“合理”的逻辑推理,其实严重混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既对集体的评价有失客观与公正,又使个人迷失在集体话语之中。
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近年来十分常见。不是吗?去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校园枪击事件,消息刚传来时,大家以为杀人凶手是中国留学生,一时间颇为紧张,高度担忧美国社会会对华人更有偏见,直到最后确认不是中国学生,大家方舒口气。有媒体采访美国百姓,是不是因为杀人凶手是亚裔,就对亚裔有看法,美国百姓似乎想也没曾往这里想,只是说,这个孩子也是受害者……还有,去年一电视台主持人,去华尔街旅游,看到一中国人在骑牛拍照,顿觉丢了国人的脸,拍下照片,发上博客,引来一场关于国人素质的争论。
以某个人的行为,推论与其有相同身份者的人,也会有某些问题,然后高度关注这同类身份者的“素质”,却忽视了对个体行为本身的分析,不但不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引发很多冲突与矛盾,简单地说,这就是地区歧视、身份歧视。今天,在很多网站的论坛上,经常有有关各地人素质的争吵,事情的由头可能是某地一人入室抢劫,查出是某地人,有网友于是留言,这个地区的人素质差,紧跟着,一场一个地区的网民集中火力贬损另一个地区的网民,另一个地区的网民又反过来攻击这个地区的口水战就开始了;在大学的BBS上,一所大学的学生留言讥讽另一所大学的学生也时常发生,事情的由头可能是某校学术腐败事件曝光,另一所学校的学生隔岸观火说“他们的成绩都是这样偷出来的”,接着,双方就干上了,在彼此攻击中,已经忘记了最初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更不会从自身找问题,共同面对问题。
明白个体的责任,不动辄把个体与集体关联起来,才会凸现个体,从而让每个个体有正确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是公民教育的要义。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学生,你代表班级(走进学校)、代表学校(走进社会)、代表国家(走进国际),你不要给班级丢脸、不要给学校丢脸、不要给国家丢脸,要为班级增光、要为学校增光、为国家增光,但恰恰没告诉他,你首先是你自己,你的行为要符合法律、道德要求,你犯错,首先必须自己承担责任;你成功,也首先是自己的光荣。由于没有个体行为的有效约束,集体反倒成为了不文明行为的滋生地和保护伞。
正是由于如此,法大学子“守护母校”才如此令人心酸,这是法律的摇篮,但却生存在公民教育缺失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