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主义”的两面
(2008-08-20 19:39:37)
标签:
杂谈 |
刘翔因伤退赛,本不是一见什么大不了事,脚受伤了,跑不动,无法比赛,自然要退赛,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抗不了。
可这么简单的事,却成了时下最热的议题。面对一众人对刘翔退赛的不解——或谩骂、或炮制各式“阴谋论”——刘翔的支持者们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好言劝说,或大棒呵斥、挖苦“挖苦者”。
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刘翔四年前就不该获得金牌,才导致今天被大家不理解,看似挖苦得挺解气,可其实,文章作者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刘翔获得超多人的关注,并因为超多人的关注而获得超过的广告合同,是因为什么?
没有四年前那块金牌,可能连刘翔本人也知道,过去四年,他怎么可能成为人气王。换句话说,他本人,也是被广泛批评的金牌主义的直接得益者,如果不是狂热的金牌主义,一块110米栏金牌,为何能造成13亿人的疯狂呢?这一块金牌,在过去四年,改变了刘翔多少,他应该十分的清楚,广告不算,还有诸多荣誉,以及硕博联读。
对于这些,国人除了对硕博联读有点小意见外,大多很高兴地接受了,因为,在金牌主义眼中,这些都是他付出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带来荣誉,所应得的——不然,你也去拿块短跑金牌回来让大家瞧瞧。
问题是,金牌主义的另一面,也同样狂热:因为金牌,大家爱上你,因为没有金牌,就有可能抛弃你。简单地说,捧得有多高,摔得有多重。他们才不会管你由此伤得有多深。
不要问大家是爱金牌还是爱刘翔,在金牌主义的世界里,没有金牌,何来刘翔?看看刘翔的队友们吧,他们的付出也许并不比刘翔少,但有多少人关注他们?我们的国球乒乓球队,每次承受的压力是,获得银牌就是输。至于他国人可以来我们这里当教练,而我国同胞去外国当教练带队打中国就可能扣上卖国之类的帽子,也不过是金牌主义的一脉相承。
这一点,刘翔比他的那些支持者更清楚,因此,他选择出来说明,选择道歉,选择发公开信,选择表态说一定要给大家一个更快的刘翔。
在人文主义者眼中,这些都大可不必,甚至是在为自己又套上了套——你没有错,不欠谁,何必道歉?你向大家表态,不是在给自己压力么?要是兑现不了承诺,不是更不堪么?
人在江湖漂。刘翔身处在金牌主义的江湖中,必得按金牌主义的常规出牌。因为他的未来,还在金牌主义的世界中。你享受了金牌主义的这一面,也就必须承受它的另一面,除非,从根本上打破金牌主义,把金牌看淡,让金牌本身失去除体育竞技之外的其他意义,自己从中感觉快乐,也让大家因此而快乐。只有当金牌主义消退,我们才能理清现在很多混乱的思绪,就是那些好言相劝者,是否想过,金牌,在你们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份量,这份量是不是恰如其分。
记得四年前,刘翔曾说,亚洲有我,中国有我。如果当时他这么说,这就是一块金牌而已,没什么的,希望大家从中感受到体育的快乐,那么,也许,今天大家对他的退赛可能真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
今天,刘翔其实也可完全走出金牌主义的江湖,不说那些“我相信自己还是很有实力。你们会看到跑得更快的刘翔”之类表态与承诺的话,告诉大家,自己伤得很重,现在需要安静养伤,争取早日返回赛场,与大家一起分享体育的快乐。这,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