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海高考阅卷工作目前进入尾声,最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阅卷6月17日下午结束。作为首批90后的考生,今年进入高考考场的他们在描写《他们》这一主题时,作文中表现出的视角开阔、笔触尖锐大大出乎阅卷老师的意料。而今年高考作文在阅卷上的宽容度也大大增加,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敏感尖锐问题,如弗洛伊德性学论、理发店小姐现象等,都获得60多分的高分,这些话题直击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士和社会边缘人群,似乎与传统的道德观或是正统的主流观不匹配,但只要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阅卷老师都打出了高分。(东方早报6月19日)
看到这则消息,我首先想到,那个在广播台节目《市民与社会》中,向我表示担忧的母亲,应该放下心来——她的孩子高考作文,写的是爱因斯坦和另一位科学家。从孩子交卷出考场告诉她作文写的内容起,她就担心孩子“写偏”了,或者说,没有紧密联系形势,得不到高分。因为,根据她长期的“社会经验”,这次作文,最好能紧密联系这次抗震救灾,写救灾中的解放军战士、教师、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表现坚强的中小学生。
当时,我告诉她,写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学生所获得的素材,几乎全来自媒体报道,虽然可写,但是很有可能千偏一律,很难出彩,难得高分。而“他们”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任何群体,尤其是写那些我们平常不太关注的边缘人,比如流浪儿童,卖唱的艺人,乞丐等,反过来说不定会写出好文章,但是,写这些边缘群体,需要学生把握好,而且也有可能并不讨阅卷者的喜欢。
做完节目,我在想,无论是我,还是家长、学生,谈论作文题目,出发点,并不是怎么真正把作文写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而是怎样投“阅卷者之好”——家长以社会经验,认为阅卷者之“好”是紧密结合形势,符合主旋律;而我的建议,也不过是如何让作文更能“出彩”,投的是阅卷者喜欢看到更多角度、更多题材的“好”。
由是观之,此次上海作文阅卷者的“宽容度”,很值得赞赏,她向考生传递的信号是,不必过多地去考虑阅卷者的态度与喜好,首先应该表达真实的自我,选择最能表达自己写作才能的内容书写,只要写得好,写谁并不重要。而且,我们看到,确有一些考生做到了。
但是,这样的信号传递还远远不够。诚如新闻报道中所说,“作文中表现出的视角开阔、笔触尖锐大大出乎阅卷老师的意料”,“今年高考作文在阅卷上的宽容度也大大增加”,为此,家长和老师,会有这样的疑虑:今年学生写作“出乎意料”的“大胆”,得了好的分数,是运气好,遇到了宽容的阅卷老师,那明年呢?明年要是阅卷老师不“宽容”,那么,选择敏感话题、持独特观点的作文,命运就难说了。
因此,要降低作文是写给命题老师、阅卷老师,投他们“所好”的应试作文色彩——既然是选拔考试,应试色彩必然少不了——需要从作文的出题思路上进行根本调整,给学生一个大胆表达自己的空间。
其一,可以尝试出多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定程度避免了所有考生考同一个题目,而不同考生的知识面、兴趣以及擅长文体不同,所带来的出题难题。考生选择自己认为最能写好的题目写作,往往有利于他充分在考试中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多个题目,并不会增加阅卷工作量。
其二,可以在作文题的设计上,给学生提供思辨空间,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如果作文题首先强调所有考生必须有一个准确无误的观点选择,这样主题先行的考试,很难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自我表达,也就是说,如果他表达的观点,不符合出题者的要求,哪怕逻辑缜密,自成体系,也难得好的分数。
在这方面,国外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出题,可作借鉴。不但有多个题目可选,而且在题目的设计上,有不少就明确没有“标准观点”,而要考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观点。比如,某年美国西北大学作文题(类似于国内自主招生面试题),有4个供选择,它们是——“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什么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而法国高考理科作文题,有3个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可以引导考生更自由地发挥,并给基础教育带来某些改变呢?
我们希望,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能对未来高考作文出题改革,有推动作用。让学生摆脱依照出题者的思路来写作文的习惯,逐步做到“我笔写我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