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育部日前确定今年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比2007年增长5%。这是十年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扩招幅度最小的一年,也是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增幅连续第9年下降。但根据以往的扩招幅度,预计明年的招生计划仍将突破600万大关。(新京报 2008年1月16日)
虽然是扩招幅度最小的一年,但是,从绝对数量看,2008年的计划招生规模将比2007年招生规模增加32万人,甚至更多。将这一招生规模增量,与前不久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有10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库存积压相对照,不少人难以理解,为何招生规模还要以这样大的规模进一步增加——这一扩招规模相当于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340万人的10%。
当然,有关部门可以拿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大学生,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甚低,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更多人才的理由来解释。但是,这一理由面对100万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已经很是牵强,就更难解释眼下的扩招了。
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保持扩招之势,还有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并提高大学升学率的需要。从1999年起,扩招对于每一年的高考,都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词汇。对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扩招与否,意味着高考升学率的升降,考上大学的难易。如果维持招生规模不变,有可能导致整体入学率下降,这无论对各级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要知道,不管对于大学的评价如何,大学生就业形势多么严峻,考大学,还是我国社会最被认可的成才途径。
二是大学生存的需要。过去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22%,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之路,更多依靠的是过去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具体而言,就是985、211工程高校,和其他一些公立本科院校,一直以来,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被认为是抢占了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的饭碗。于是,在985高校、211高校基本维持现有规模不变时,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新增本科)、独立学院、民办高职高专,却需要继续扩大招生,来解决生存问题,实现自身的发展。尤其是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收费,增加招生规模,也就意味着收入增加。
出于以上理由的扩招,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普通高校招生的独大,会加重社会对这一途径的进一步依赖,近年来,高考之后有近300万之众的考生,选择复读参加来年的高考,表明除普通高等学校之外,成人高等教育、自考等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生存空间,以及不上大学的选择空间,日益狭窄。如果不给其他形式高等教育以平等的待遇,不为学生提供高考考场之外成才的可能性,解决高中毕业生的出路的唯一通道,就是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等教育就始终面临扩招的压力。
而以学生规模来求办学效益的办学思路,则可能把学生作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来对待。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多年的扩招,最受指责的不是规模,而是只关注规模,而不关注怎样发展规模,并保证规模扩展之后的质量问题,由于没有分析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不考虑实际的办学条件,一味追求发展规模,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严重贬值,虽然大学毕业生总体数量供给多,但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埋怨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从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看,从2008年起,每年的招生规模将超过600万,这几乎已经难以逆转。在这种情形下,普通高等教育,不应再追求规模,只关注外延发展,而应该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不然,高等教育的生产线可能向社会输送大批贴着“大学生”标签的并非合格的“人才”,从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外,更要让学生看到更宽阔的成才道路与学习机会,这是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整个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氛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