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4000多名中山大学学生近日郑重宣誓,践行《文明上网公约》,“不侮辱欺诈他人”、“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并借此向广州市青年网民倡导。
类似的宣誓和倡导,近年来见于各种场合,有公务员宣誓永不贪污的,有医生宣誓拒收红包的,有教师宣誓为人师表的。对于这类宣誓,人们发现,基本上都是社会难治之症,且都知道,是很难靠宣誓这种教育活动来加以治理的。这次让大学生举手宣誓,也不例外—大学生网瘾问题十分突出,但是,用宣誓的手段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能奏效吗?
分析近年来各高校在“教育”大学生健康上网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包括两种。一是禁止,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都禁止一年级学生在宿舍使用个人电脑,这种做法曾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对,认为这种禁用电脑的做法,既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另一种方式则是宣誓和倡议,其实在中山大学让学生宣誓之前,就有学校让学生签署文明上网承诺书,并开展文明上网的宣传,但是,就如某些公务员、医生、教师根本不把宣誓当一回事,而把“口是心非”当家常便饭一样,又有多少学生把宣誓当一回事,把承诺当一回事呢?
在笔者看来,禁止新生使用电脑以及用宣誓的方式来约束学生文明上网,都是教育简单化、粗放化的表现,缺乏人文关怀,缺乏针对性。大学禁止学生用电脑,是代替学生进行了“选择”,而不是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大学用承诺方式教育学生文明上网,是用“道德”来“绑架”学生,希望把是否文明上网,与道德品质挂钩—“你承诺了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就不道德”—我们可以认为网络欺诈是不道德行为,但却很难把一个人沉溺网络以及根据自己的判断约见网友与其道德水平挂起钩来,当然,由于学生并不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所以,随便“宣宣誓”,也就不计较这些细枝末节了。
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既不能禁止了事,也不能靠承诺发挥作用,而需要教育的耐心与细致。调查显示,有网瘾的中小学生,大多因为家庭教育所致—武汉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对上网成瘾的12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造成中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90%是因家庭教育环节出了问题,只有10%是由其他原因所致。在上网成瘾的学生中,有近80%的人认为,他们在家无法获得与父母平等交流的机会,家长平时除了关心他们的成绩外,对其他方面不太过问——大学新生的问题,不过是对以前的延续。在大学中,离开家庭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足够时间与老师交流,没有成长的引导,很有可能靠借助网络来打发时间,寻找温情。而我们的大学恰恰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成长指导、与教师教学相长的机会,专业课老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连答疑也最多是期中、期末各一次;班主任老师在新生入学时还能见上一两面,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月见上一面已经不错;就连不少博士生、硕士生,有时见到自己的导师也很艰难。他们很难像国外大学的学生那样,能一两周和老师畅谈交流一次,能经常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获得人生发展的指点。
没有细致入微的教育环境,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最为简单却不到位的教育方式。一份针对北京市4所正规高校的调查表明,一所招生规模在5000人左右的大学每年约有50人左右退学,其中80%的退学大学生都和网络成瘾有关,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沉湎网络导致旷课或者所“挂”科目过多。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并不能由此免责,更应该思考自身教育没有到位的责任。
前一篇:学籍信息管理能推进教育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