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每年六七月,高考话题都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浏览今年全国媒体对高考的报道,笔者惊奇地发现,诸多媒体,在这场全民关注的考试运动中,失去了媒体的理性,而显得情绪化与非理性。
分析我国媒体的高考报道,近年来有以下比较显著的“三多”现象:一是“110出动”多,看看新闻的标题,便知其详—《交警家长市民联筑“隔音墙”护考英语听力》、《赶考忙中出错一考生忘带准考证110送来》;二是“闯红灯”多,一则高考报道这样写道,“高考期间,哈尔滨市一些出租车司机急考生之所急,默默承担了因闯红灯而带来的处罚。”三是“不要命”多,有一篇《打着点滴完成考试》的新闻说,“9日上午,8时30分,一名男生乘坐医院的救护车来到了海南侨中考点……”
出动110警车送考生,帮考生十万火急地取回证件;对某些路段进行封堵,以让考生能“安静”……这种媒体大力宣传的关注与服务,事实上把考生们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导致考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退化。要知道,在高考开考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就将学生的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告诉学生,学生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正表明他们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负责任的态度吗?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不能总是像襁褓中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大人们的万般呵护。
遵纪守法,是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最基本的责任与素质,媒体一直在呼吁国家依法治国,教育依法治教,公民要有遵纪守法意识,对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行为常有批评。应该说,这样的报道对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可是,对于“闯红灯”送考生之类的行为,媒体却报以掌声;对于家长自发封路堵住来往车辆,给予同情与理解,这不是在向大众传递这样的观点么:高考高于一切,高考特殊得可以让大家名言正顺地违法,甚至以“违法”来体现各界对高考生无与伦比的关注。这是一场怎样的公民教育呢?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反思大学生为何会因为一点挫折、一点委屈,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纠葛中动辄轻生,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从小缺乏珍爱生命教育。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大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而把他们塑造为只会学习、没有七情六欲的机器。报道学生重病时还从医院出来坚持高考,想说明的是他们如何不畏惧困难,如何坚强,但是,这同时也让人看到高考的残酷,感觉高考似乎比生命还重要。有学生生病坚持高考,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应当尊重,但是,有何必要公开报道和赞扬呢?
媒体在高考报道中,要保持理性。对于高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包括政府的政策、企业的活动、学校的管理、社会的配合,媒体在报道、分析时,应从这一现象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真正有益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出发,不能跟风炒作,更不能助长明显有违教育规律,甚至反教育的一些做法、现象。当然,不可否认,当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已经十分混乱,教育问题与各种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互相交织,错综复杂,某些表面上看很正确的,为学生前途命运着想的“教育”做法,其实从长远看,对学生、对整个社会是极其有害的;而一些符合教育规律,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做法,却因为受制于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而无法有效推进,或者在推进中变调出新的教育问题。负责任、专业化的教育报道,应该促进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把教育改革置于教育规律之中。
前一篇:重奖状元是重视教育吗?
后一篇:老外也很羡慕我们的大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