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职业高考生”

(2007-06-21 10:16:23)
 

记得去年广东东莞某镇推出一项高考奖励政策,对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每人奖励50万,对考入复旦、交大等学校的学生每人奖励5万,等等。当时,一位朋友便告诉我,还读什么书,不如反复参考,几年下来,可以累积几百万财富。

 

虽然脑中曾经闪念,“说不定真有学生这么做”,可我却认为,理智的考生,不会这样拿青春岁月开玩笑。所以也就把朋友的话当成了玩笑话。

 

可最近一则消息,却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会不会涌现出一些“职业”考生呢?这则消息,首先来自网络流传的一则题为“四川南充惊现职业高考考生清华北大反复退学牟取奖金”的帖子,之后,华西都市报进行了跟踪调查。大致的情形是,这名考生2003年考入北大,得到3000元的奖金,因为“几科不及格”而退学;2005年考入清华,得到奖金10万,因为“不喜欢专业”而退学;今年又再次参加高考,预估分数不低。这位考生的家长,强烈反对坊间流传的为了奖金而退学参考的说法,而强调孩子是由于不适应大学学习而被迫反复退学,被迫反复高考。

 

“职业高考生”是确有其是,还是子虚乌有?目前尚难有定论。但是,无论如何,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均再一次通过这件事暴露无遗。

 

如果“职业高考生”确实存在,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不是家长和学生“贪财”,而是现行教育体制之弊。

 

其一,政府和学校出资重奖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本质出于“教育锦标主义”与“教育政绩思想”,这无疑将强化基础教育的应试氛围和竞技色彩。学校不会理会学生究竟今后能否成才,只会想方设法让升学率更高,让考上名校尤其是清华北大的学生更多,由此展示“卓越”的教育成果。这种情况下,学校主动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其退学回来再高考,也不是不可理解,因为这对学校有“好处”、对学生“有好处”,可谓“两全其美”。

 

其二,当前高校过高的大学学费、较低的奖学金覆盖面、大学毕业无法预期的教育回报,可能促使一些学生在盘算“投入产出”后做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选择。按目前很多地方考上清华北大奖励10万的基本行情计算,参加3次高考有可能获得30万,最多耗去五六年时间,但由此可解决全部上学费用问题,还有一笔积蓄;而五六年时间,在一些学生看来,可能算不了什么,因为北大清华毕业生修车卖糖葫芦的,不是个别,按目前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1000元计算,五六年最多不过10万收入。

 

很显然,即便有“职业高考生”,也是因为现行制度为这一“职业”创造了空间。如果政府与中学不重奖高分考生,如果大学能扩大奖学金覆盖面、提高受教育者教育回报,那么,“高考职业”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如果“职业高考生”子虚乌有,那么,我们就得反思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何一名高分考生会反复高考、反复退学?二是社会舆论为何不关心高分考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而比较一致倾向于其“另有所图”呢?

 

前者反映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以及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的弊端。由于基础教育只关注高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养成,因此导致很多学生进大学之后,有严重的不适应症状,中学的“好学生”上大学后退学的并不少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制度,是高考集中录取制度,因此,任何一名学生被大学退学后,必须重新高考才可能被大学录取,高等教育缺乏退出与转入机制,这在国外大学申请入学制度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一个学生从一所学校退学,完全可以很顺利地再转入另一所适应自己兴趣、爱好的学校继续学习。

 

后者则反映我国社会,对大学的淘汰还未有充分的准备,以及对现行体制的极度不满。在很多人心目中,上了大学,几乎就拿到了这所学校的文凭,被退学是小概率事件,而事实上,在现代大学中,淘汰是非常正常的。另外,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大家自然会对可能造成优质教育资源被“侵占”的制度,十分不满,这与对名牌学校招生指标地区不均衡问题不满,是同样原因。

 

因此,无论“职业高考生”的“真伪”,反复退学、反复高考的现象,都对教育体制提出质疑。体制弊端不除,更多的教育问题会以出人不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