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制造了大学生就业期望落差?

(2007-01-10 10:58:28)

      

       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未来职业的月薪期望为3000元左右,而同校正在择业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期望为1500多元。这是笔者最近进行的一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调查——这一调查,与北京一项近日对高中生职业预期的调查结果,有很大的相似,在大学毕业生起薪只有1000元的背景中,北京高中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为2800多元——调查显示,毕业之前的学生处于梦想之中,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多少设想与规划,而毕业中的学生,正体会梦想到现实的巨大落差。

这种就业期望落差,不但影响学生的正确择业定位,也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近日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有六成接受调查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表示,即便毕业时在北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而造成这就业落差的,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是畸形的成才观灌输。如果说10年前的基础教育,目标是要让孩子在高考独木桥上成功通行,成为一名大学生,然后就有一分好工作等着他们;那么今天的基础教育,目标则是让学生在名校争夺中,获得一席之地,由此可以让未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我们的教育,一直在为学生及其家长构筑灌输单一的升学成才模式,规劝所有学生和家长都应该进入这一模式,并为之投入时间和金钱。在这样的灌输中,学生和家长失去了选择,并天真地认为,只要舍得投入、努力奋斗,上了大学,读了名校,前程就十分光明。他们把读书与升学,升学与就业联系在一起,却从来没有思考读书与能力素质提高、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等到大学毕业时,一方面,他们会坚守自己接受的“观念”,按自己的期望去寻找“好工作”,宁可待业而不为其他工作所动,而另一方面,他们才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也说不清,而很多“读来的书”完全无用于职业发展,自己很难轻松获得好工作,对教育的失望,对自身的失望也随之而生。

其次是迷失的家庭教育。分析众多家庭对待子女的态度,大多是这样一种状态:给子女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尽可能让其吃好穿好,即便家庭再困难,也节衣缩食满足其子女的物质需要,父母对子女千般照顾的目的,是希望其一心读书。但事与愿违,这样环境中的孩子,不懂得承担家庭责任,不懂得为父母分忧,不知道挣钱的困难,养成了享受的心理。当他们去一次必胜客就花去100多元,开一次小型PARTY就用去三五百元,买一件衣服就是几百上千元时,自然分析得出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只能满足其日常开销。对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月消费5000元的富家子弟并不鲜见,而上千元的开支属于正常范畴。笔者还了解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家庭,往往不支持子女到异地求学,以便能在大学期间得到家庭的照顾,有这种心态的家长,自然也会作出宁可让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呆在身边“啃自己”,也不愿意放手让他们自立、自强去的选择。

三是虚假的就业景象宣传。虽然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客观,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每年有30%学生无法就业(这一数据也被认为有诸多虚假成分),可在高校招收学生时,无不把很高的就业率作为吸引学生的武器。我就曾看到一个高职学校,在招生宣传册上,说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而实际上,这所学校学生的真实签约率不过30%,也就是说,真正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学生不到30%95%的就业率,是将所谓灵活就业、隐性就业无限扩大之后得到的。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就业困难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因为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给予其虚假的信息,让他们无法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虚假数字撑起的就业假象中,他们自然会对未来盲目乐观报以较高的期望,并很难调整自己。可以说,呼吁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的大学管理者们,正是引起大学生无法合理定位自身的源头之一。

大学生的期望值问题,被认为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而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理想与现实落差,对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更有杀伤力。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准确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我们不能到他们面对就业时,才努力做工作要求他们去降低期望、多元选择,更不能指责他们期望过高、好高婺远,因为造成这些的,正是我们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引导学生多元成才、引导家庭进行理性的教育投资,而社会则应给大学生真实的信息,不然,被教育吊起的过高回报胃口、家庭对教育过高的投入,会始终让家庭和学生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而就业的落差则会成为影响教育以及受教育者健康发展的致命武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