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盲井柏林电影节人性罪恶社会现状 |
分类: 电影之声 |
一、盲井的意义
最初看到这个名字时,不知盲井是什么概念。看完后,才明白其深刻含义。盲井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揭露。就像片中被两个犯罪分子所害死的那些人一样,下到井里就如同下到地狱。所谓的“盲”,代表一种隐匿的人性。影片向我们揭示了,在黑暗的不为人知的井里所隐藏着的贪婪、罪恶,欲望。人们在盲井里丧失了良知,人性被扭曲。
而是什么导致了盲呢?影片很直接的反应出了盲井的根源——贫穷。因为贫穷,因为要给孩子缴学费给老人治病,所以走向一个极端。而这个极端是社会的不公所造成的,矿主以钱赔付生命的冷漠态度,给盲井更笼上了一层无情的阴影。
《盲井》获得了0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突出的纪实性。《盲井》通过两个男主角唐朝阳和宋金明的犯罪行为,反应出中国最底层的农民生存状况。生活逼得他们走上犯罪之路,人生价值观也变得盲目起来。其中主角说的一句话“你同情别人,谁来可怜我们啊”深刻揭示出了他们内心价值的变异。
盲井之下隐藏着更深的罪恶。以前矿难发生后,我们都指责矿难主和当地的管理部门。实际上,在那个隐蔽的空间里,有很多生命都消失于不为人知的罪恶。盲井中揭示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发生的。
其实,我认为影片的纪实性是一种很好反应人性的方式。不一定非要是纪录片,就像这部片子一样,它用强有力的纪实手法来叙事,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现在在国际上获奖的片子很多都是非主流的纪实性片子,比如去年获奖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及之前的《可可西里》等。我就更钟情于这样的边缘电影。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风气其实很不好,中国需要的更多的是这样揭露人性的影片,而不是靠金钱特技堆积起来效仿好莱坞的商业大片。看看这几年,什么《英雄》、《无极》、《夜宴》等大片,基本都湮没在观众的唾沫中。这足以证明中国电影的苍白,那些盲目跟风好莱坞的导演更像是陷入了一种“盲井”之中。
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市场和文学图书市场很相似。市面上卖得火热的都是些烂俗的言情小说,比如那些韩流,故事一般都会涉及到什么大明星、超级无敌帅哥、美少女组合之类的,我看到这些字眼就很反感。而真正的纯文学或有文学价值的书却被束之高阁。国内的边缘电影也被市场所冷落了,很多影片都无法在国内影院上映,像《盲井》这样的在未获奖前都是禁片,因为它里面涉及到了情色,还充斥着大量的粗口。
但这正是影片的真实性所在,两个最底层的农民,你叫他们怎么去文绉绉地跟人交道,这不是逼癞蛤蟆染成绿色嘛。
二、人物冲突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人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冲突,一个是宋金明与唐朝阳的外部冲突,一个是宋金明的内心冲突。三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的人性已经完全泯灭,而宋的内心还存留着一丝挣扎的良心,凤鸣则是淳朴善良的象征。凤鸣的出现无非与两个恶人之间形成一种剧烈的反差,在这种反差里面就产生了一种艺术张力。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这种冲突从凤鸣出现就一直跟随情节发展下去,到最后冲突激化,宋在良心驱使下与唐同归于尽于盲井之中。
凤鸣单纯无知的品性唤起了宋心里的那点良知,这点良知在于他自己也有孩子。他心里深深明白耽误什么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这是一个做父亲的良知。导演在一个极端冷漠的罪犯身上挖掘出了隐约的父爱,两种矛盾身份在他身上互相冲撞,更表现出了人性的脆弱。在天真的孩子眼中,父亲永远是他的父亲,他不愿相信自己的父亲是个罪犯。这样的情节在很多电影里都有展示,比如《门徒》里面刘德华所饰演的毒枭。他虽然十恶不赦害人不浅,但他对自己的妻子孩子都很关爱,完全不同于他犯罪时的样子。在家人面前他就是一个爱他们的父亲。这样的双重人格是很好的表现良知与罪恶的方式。它使两种极端的矛盾集合纠结在一起,最终使矛盾激化,毁灭矛盾的承载体。
三、细节及其他艺术手法运用
另外,我想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细节运用。影片通过很多细节来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征。比如凤鸣朦胧的性意识。影片通过墙上的一幅海报精妙地展现出凤鸣的心理。那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正常的心理特征。
影片时时都在表现着凤鸣的善,导演似乎有意要把凤鸣的善展现到极致,以此来反衬罪犯的恶。有一幕我记得很深刻,就是凤鸣在唐要杀他的前一天还傻乎乎地关心宋,给他去买了只鸡。那种纯得不能再纯的善,在观众看来是令人心疼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几乎很难发现这样真实无杂质的善。
整个影片的基调都是非常阴沉的,尽管其间穿插着一些令人发笑的情节,而那也只是黑色幽默而已。看到影片的最后,人的情绪已经压抑到极限了。那残酷的火葬,那冒黑烟的烟囱,一系列的象征符都在象征着生命的脆弱轮回。导演也许在阐释一种因果善恶的道理吧。他最终把罪恶火葬成了一缕烟,也给了观众一个比较圆满的交待。这场善与恶的对峙,最终以善的胜利结束。万物相生相长,在庆幸善的胜利时我们应该清醒地面对现实,去思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