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成为了胡玫《孔子》的“活道具”?

标签:
濮存昕胡玫郑钟海娱乐 |
近日,濮存昕称因《孔子》剧本不好而拒演的炒作新闻出现,引起一阵轩然风波;据悉,濮存昕所批判的《孔子》剧本系该剧组某工作人员私下推荐给濮的原始初稿,导致他发出斥责所谓孔子沾染“武功”与“情爱”的言论,而该稿早已被胡玫导演废弃,直到第25稿才最终定稿。至于演员方面,导演声明从未将濮列入备选名单,也未以任何形式与之接触。
“乌龙”摆到这份子上,多少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啼笑皆非;且不说胡玫没把濮存昕定死为主演人选,就是板上钉钉了,作为一名资深且颇有职业操守和专业道德的演员,濮存昕似乎不应该对这类敏感话题发表任何意见吧,哪怕他真的因剧本不好而拒演,毕竟《孔子》还未真正诞生、杀青嘛。这下好了,濮存昕话说得急了,胡玫却真的急了,错综复杂的事态发展到如此地步,岂止是一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法国思想家巴迪乌认为,与真正的事件相对应,存在一种“伪事件”。无疑,这起交叉了再交叉的事件也是一“伪事件”,不管有心还是无意,但由于最先是濮存昕挑起的,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名誉,它必然将成一焦点新闻,不过人们不会轻易认定是他在自我炒作,恐怖的是,这看似无心之举却引发了“真炒作”的泛滥。
在这“伪事件”的“真炒作”上,咱们很难估量谁是真正的赢家,但咱们却不难看出个中的晦暗和阴谋。按常理分析,濮存昕委实没有炒作的动机,毕竟刻意炒了,反而遭人厌,但也不能排除他的逆思维,来一招“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即使我炒了,你们也不会往这处想,不妨来个“曲线炒作”。但相对而言,以屡见不鲜的常规套路来看,很多人会一股脑地认为胡玫和其《孔子》的炒作嫌疑大些,毕竟个中的利益关系太过集中,而且这种“未见剧影,先闻剧声”的炒作伎俩,既是最省时省力又是功效了得的手段,几乎让人欲罢不能!
可根据眼下的真相是,胡玫似乎没有炒作的心思,能激发这一“孔子波涛”的竟是濮存昕的“失言”,而导致他大放厥词的竟是他轻信了人;一环一环地抽丝剥茧下来,咱们不难发现这起事件的好玩之处:整出这动静的,还是《孔子》剧组这拨人。胡玫绝对是“局中人”,所以这漩涡再怎么转,她也不会头晕目眩,没准她还是乐在其中的,不过却可惜了濮存昕无意间成为了《孔子》以外的“活道具”,被人端着走,而且其名义还是那么的名正言顺,谁叫他连胡玫大导演的面都没单独碰就开口“诋毁”《孔子》了呢。
娱乐圈的炒作、做秀,早已是屡见不鲜,具体为了啥、为了谁,有时也是不甚明朗的,咱们从来也不较个真,权当茶余饭后一娱乐、谈资罢了。但炒归炒,凡事得有个度,过了非但适得其反,还落得个人神共愤,别以为自己的炒作手段有多高明和含蓄,七拐八弯、藏头露尾的,赶得上一兵法,不过,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捞上的仅仅是一个骂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