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妈妈》:眼泪、思考、票房和其他

(2008-07-04 11:49:19)
标签:

《网络妈妈》

眼泪

思考

票房

周勇

郑钟海

娱乐

根据江西真人真事改编的《网络妈妈》,是我国第一部以网络为题材的励志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残疾女性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人间故事,帮助那些沉溺网络的孩子们戒除网瘾的温情故事。有专家将之称为一部原生态的电影,反映了最真实质朴的人性光辉;也有观众评价之足以媲美当年走红大江南北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诚如影片海报所宣传的:一部电影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有可能会激励孩子的一生。

 

《网络妈妈》:眼泪、思考、票房和其他

 

据说,《网络妈妈》在全国各地试映以来,所到之处无一不让观众泪流满面,好评如潮。无可厚非,就眼下这种小制作、啥星无的影片就注定上不了大场面的“电影怪圈怪论”,《网络妈妈》是个奇迹,所走风格是以情动人、以泪感人,以近乎原生态般的原汁原味来向观众呈现或再现一出生活戏,让人在真实中感受震撼,让人在成长中获知感恩。

 

很多人包括媒体介绍《网络妈妈》时,字眼都会集中于“落泪”上,诚然,煽情催人泪下,是它的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手段,但据导演周勇说,他更在乎励志和沟通,且后者尤甚!沟通,是打开心扉的原配钥匙;没有了沟通,哪怕是同辈人,也无法将彼此拉近,遑论两代人了。再则,周导还提出了一点更具忧患意识的思考:《网络妈妈》应是一剂预防针,打在孩子们陷于网络泥潭之前。

 

英国人文学家托马斯·莫尔说: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未雨绸缪,自古有之,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度责任感,也许我们可以自以为是地讥笑它老生常谈,但有些智者依旧乐此不疲,因为他们不想看到“已发之病”之泛滥之病入膏肓。可这类夹带沉闷说教之虞的影视作品,往往面临电影市场的尴尬,要么叫好不叫座,要么草草鸣金收兵,结果与预期之效大相径庭,影片出发点和其想表达、传播的教育意义往往也无法恰倒好处地落实。庆幸的是,《网络妈妈》打破了这一公理般的瓶颈,缔造了一个叫好叫座的良好氛围。

 

可在商言商,《网络妈妈》也必须以票房说话,毕竟有票房才是硬道理。众所周知,高票房基本上取决于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比如眼下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上映仅10天就突破了一亿大关;显然,《网络妈妈》不具备这“三大”原则,用的演员基本上属于业余的,宣传上也是属于精打细算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妈妈》走的是亲情路线,表达的是励志和沟通的中心思想,衍生的是预防胜于治疗的思考,靠的是口耳相传的口碑……这也是《网络妈妈》优势于一般娱乐大片的实质意义。没有“三大”原则的撑场,也许这正是所有电影票房的疲软和不济、软肋和硬伤之所在,但电影应不啻于纯娱乐、穷开心,它也应承担教育于人、反思于事的社会责任乃至历史使命,如同一面镜子,尽可能地通过表面表象透视内在的实质。

 

依稀记得,“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中的徐本禹,评选组对之颁奖词中有一句是: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让我们泪流满面。是的,《网络妈妈》给予人最多的也是包含了感动、励志、沟通和思考的“眼泪”,以眼泪共鸣眼泪,以母爱共鸣母爱,单单就此而言,《网络妈妈》何止是富有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