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赞!张纪中打破了“保守主义”

(2008-06-24 15:45:00)
标签:

娱乐

关于《西游记》翻拍的风波,一直都是甚嚣尘上的,尽管好不容易板上钉钉了,可只要有人报道张纪中和其新版《西游记》,很多人的神经一下子还是都能被扯起来,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逻辑。这不,近日,借在英国两所大学演讲中国文化之机,张纪中在异国他乡首次演示了《西游记》的创意动画短片,同时,最新一款场景设计效果图“天宫斩妖台”也随之曝光,而就是这张图,让张纪中受到了“冰火两重天”的待遇:英国学生和教授纷纷叫好,但回到中国,却被网友痛批太诡异,人物造型太狰狞。

 

赞!张纪中打破了“保守主义”

 

说实话,这种“冰火两重天”遭遇,从某种角度而言,绝对是好事,反而一边倒那才是岌岌可危的,不然,一来会膨胀了张纪中的“人莫予毒”势头,二来容易出现盲目跟风,从而糟践了名著。事实恰恰相反,张导没这个“福气”,自从他干预上“翻拍”,在很多人尤其是虔诚得如同信徒般的某某迷看来,张导就是一十恶不赦的“恶搞主”,可骂归骂,张导依旧我行我素,并且事后也是名利双收,压根就没半点损失而言,包括这次翻拍《西游记》。

 

对最新一款场景设计效果图“天宫斩妖台”,英国人大赞,国人却是大损甚至大骂;前者认为张导有着独特新颖的设计理念,新版《西游记》可与《魔戒》媲美,后者则痛批人物造型太狰狞,没有丝毫美感可言。无可厚非,这又进入新一轮“见仁见智、公理婆理”论了,扯破了嗓子,新版《西游记》都播出了,这个“非黑即白”论断估计还没个所以然,至少不会“一致通过”或“一致好评”。为啥呢?咱们似乎能在王小波的《为什么老片新拍》里依稀找到一个参考:我认为,现在中国人里有两种不同的欣赏趣味。一种是旧的,在传统社会相传统戏剧影响下形成的,那就是只喜欢重温旧的东西;另一种是新的,受现代影视影响形成的,只喜欢欣赏新东西。

 

以刻舟求剑或故步自封的思想、眼光和审视,来看待新版《西游记》和其眼下的一张效果图“天宫斩妖台”,从而推断出它“没有美感而言”和“太恐怖了,日后不敢让小孩看”,这是否武断了呢?再则,外国能接受它并且肯定、赞赏之,为什么作为《西游记》娘家的国人们反而跟人“唱对台戏”呢?当然,个中存在的因素非常之多,也很复杂,这都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这拨人一味地痛批张导和其《西游记》,到底是出于哪种情结呢?是对旧版的钟情还是对原著的偏爱,从而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打骨子里排斥“异己”、摒弃“新生”?倘若如此,何以将中国文化推广,让更多人尤其是外国人更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肯定和赞许咱们煌煌中华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呢!诚然,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光靠一部《西游记》显然是不够的,但它至少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载体;再则,像张导这些人,也是一种载体,跟很多华人一样,他们肩负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责无旁贷!

 

不知是否有了旧版《西游记》的打底,人们对于新版《西游记》的内容、人物、造型等等的“想象”,竟有着惊人般的“不约而同”。其实,这种“假想象”,有时不亚于成语“杞人忧天”里的“杞人”,莫须有或过激过早的“下结论”,多少会让人怀疑他们的“别有用心”,要知道,三人成虎是要不得的!而且,这种“假想象”犹如王小波《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里举的例子,他写道:有关传统道德里让寡妇守节,我们知道,有人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又有人说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些先生没有仔细考虑过让寡妇守节是否合理,此种伦理是否有必要变革,所以才能如此轻松地得出要丧偶女士饿死这样一个可怕的结论。

 

所以,面对新版《西游记》,那些一早就担忧多多甚至大放厥词的人,是否应该冷静下来,以更为全面、辩论的思维来对之好好审视呢,以免真的走进“可怕结论”的死胡同去?!要知道,从这一点来看,新版《西游记》就打破了传统的世俗的“寡妇守节”观,没有一成不变地追随、克隆旧版《西游记》的窠臼,以及遵守旧版《西游记》所衍生的保守主义,毕竟新时代要求出现新影视、新创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