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漫谈广东高考作文郑钟海杂谈 |
这阵子,因有个于我而言特别具有意义的事在做,以致大意了很多事情,比如今年的高考。昨晚看《今日关注》时,看到主持人郑达在新闻中穿插的“点评”,觉得眼下的莘莘学子的确是幸福多了。想想,十几年的苦读浓缩为三天的展现,也许几乎会定格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但却不是绝对的“公理”,较之宁财神的“高考经历”,大家都是自己的“神”了。
今天一早打开新快网,如常地看新闻,特别留心地看了两篇报道:《未出新题考生偶感心虚 粤高考作文被评最保守》和《父母推轮椅送儿子上考场》;后者,让我想起了自己类似的经历,不禁感慨良多,前者,让我脑子闪过我的这个“作文题目”,忍不住想写。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是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命题作文。昨晚看《新闻日日睇》时,主持人陈扬说,他曾问他的同事们,“不”的反义词是啥,结果一圈下来没个准信。我觉得,若拿英语回答,倒可以脱口而出“YES”,遗憾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估计不承认这个答案,所以,末了陈扬也没撂个所以然来。提问,不给答案,这也是一种艺术;是与不是之间,似与不似之间,总有着莫名其妙的变数,弹性很大、硬性不多,却千变万化,愣将你绕进去,出来后却依旧一无所获,完全符合徐志摩的“轻轻来、轻轻走”论。
对这个作文题目的诠释,报道中重点地推荐一个“代言人”来,说一省特级语文教师表示,“考题切合高中生实际,他们在日常生活应有所感悟、经历和见闻,应该是‘有话可说’的”,归于“思辨色彩比较浓,强调理性思维”之范畴。无可厚非,只要跟生活息息相关,估计所作之文,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从中升华的道理也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毕竟每个人不是哲学家,没必要整出一套天马行空的玩意来。较之杯中的“石头、沙子和水”,我觉得,广东考生幸福多了;天呀,这哪是考试,这分明就是哲学“速成法”,可真正能成就“哲学”的又有几许,这不是变相的坑人吗!
跟着报道读下来,竟发现一“意外”的现象;文中说,由于今年是新材料作文进入考纲的第二年,很多学校的老师在考试之前都把新材料作文作为重点考试对象来抓,平时做了很多新材料作文的练习,现在一上场,才发现大家都抓瞎了,反而有点“措手不及”之慌。对此,咱们的代言人又说了,没考新材料作文也很正常,新材料形式新颖、灵活,但另一方面,难度也比较大,考生难以把握,很容易就离题。由此可见一点,咱们的考生的确没有代言人的深厚功力,代言人有“对答中的两手准备”,可咱们的考生算是“一条道走到黑”了;换个深沉的说法,在高考作文“是否”是“新材料作文”的基础上,代言人都觉得很“正常”,其解释也是很在理,让人在字面上不好辩驳。可怜的是,咱们的考生没这么多“花花肠子”,但一条筋的显然不仅是考生,老师也应该算上一份;面对“考纲”的“似是而非”,是否有“朝令夕改”之虞,这个不好说,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烟雾弹就是烟雾弹,不要轻易“认死理”。从这个衍生的启迪而言,这个“哲学效果”估计远远有力于“石头、沙子和水”。
不管是代言人的“两手准备”论还是考纲的“烟雾弹”法,都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中国的“美学原则”,诚如咱们书画大师齐白石说的: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需要写意,生活需要写意,做人需要写意,看来,高考也是需要写意的。很多东西、道理、说辞和狡辩,总是在“是这一物象又不完全只是这一物象”之间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很容易走入“真到假时假亦真”之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