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刺马》更名图个啥?

(2007-03-18 10:56:17)

由《杀破狼》原班人马打造的《破军》,3月初顺利关机,并将其正式更名为《导火线》,尽管媒体和影迷对此并无太多诧异和腹诽,但那个好奇的疙瘩到底还是有的;无独有偶,近日,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领衔主演、陈可辛导演的翻拍电影《刺马》,对外也一本正经地公布改名为《投名状》。

这都咋啦,电影更名也玩起了扎堆?!问题出现在哪,是不是跟风?若是,谁跟谁的风,为什么要跟风?……啧啧,嫩了吧,大惊小怪!其实,电影更名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就跟艺人起艺名或改艺名一样,司空见惯;比如说,周星驰的《功夫》登陆北美电影院时,便被窜改为《Kung Fu Hustle》,意为“功夫速成”或“功夫骗子”;参加过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港片《黑社会》,在大陆公映时就更名为《龙城岁月》;南非电影《黑帮暴徒》在国内上演时便改名为《救赎》;等等。

影片的更名,从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电影局的审批,比如《黑社会》,由于影片小部分内容被媒体诟病涉及暴力、血腥,“不符合内地国情”,再加上其片名过于张扬,颇有“拒批”之虞,因此不得不易名;当然,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其中之由,譬如《功夫》。

不过,笔者觉得还有些许“门道”更是值得人们咀嚼。

不扯太远,话题还是回落到《刺马》或《投名状》。该影片还没开机时,媒体一报道其强大的阵容和巨额的投资,就足以引起震撼,并且还特地声明是翻拍《刺马》;据说,《刺马》原型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地位与“杨乃武与小白菜”并列,而且《刺马》曾经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京剧,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1973年张彻导演的电影版本。所以,新闻一说陈可辛要拍《刺马》,人们难免会拿“张彻版本”与之比较和说事,其中的“期待值”和“比较值”必定和未来的票房息息相关,甚至是唇亡齿寒;要知道,不是随便哪个导演都能玩转3亿拍摄费用的,其压力也可见一斑。

大家都知道陈可辛翻拍《刺马》这回事了,接下来就拭目以待它的杀青、宣传和上演,现在媒体记者、影迷该干吗干吗去,别影响了影片的正常拍摄。眼看着这报道似乎冷淡了,这倒好,整出了一更名动作,让大家伙又绷紧了神经,忙不迭地议论起来、想入非非。敢情这又是一炒作伎俩?!可人家陈导说了:“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任何一部电影的翻拍,只不过是选择了同样的历史题材而已;而那个年代的‘投名状’是加入组织而需要进行的一个被组织认可方式的申请,是最能够体现这部电影中要表达的兄弟情谊的。”

问题又来了;叫《刺马》时,大家还留个心眼,想着比较,想着看看饰演坏人的李连杰是如何的“坏”、牺牲了乌发的刘德华在电影中其造型是否如同传说中的类“本拉登”,这已经足够吊人胃口、赚取噱头了。现在杀出了《投名状》,并说明更名的目的:一是为了不再引起翻拍质疑,二是能够更好表现兄弟情谊的主题。这解释,跟先是建立一观点、随后推翻之、最后再建立另一观点如出一辙,很容易直接或间接地误导人们一点:哦,现在陈可辛拍的不是《刺马》了,而是跟它无关的《投名状》;换言之,这部还未上映的影片做了两次“同电影、异片名”的宣传,无疑等于赚了观众两次“期待值”、媒体两次报道,如此更名,何乐而不为呀?!

人,贵于诚;若非不得已,说话和做事就得说一是一,甭想着使什么坏、耍什么心眼,贪人家的便宜,免得到头来偷鸡不成蚀把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