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音乐的宏大化即是空洞化

(2010-07-30 15:06:42)
标签:

民族音乐

宏大化

空洞化

文化

前天在某大型活动上,听了一部对客家歌曲的器乐合唱版改编,感觉这种对民族小调音乐的无限宏大化处理,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本来是小打小闹小抒情的东西,家庭内部口耳相传的东西,当地土话眉来眼去的东西,无伴奏人声清唱的东西,最后弄成正式无比的百人大合唱,加上高级指挥大型乐队高潮轰炸,男女独唱高声咏叹,几乎听不出声部对照的群体诵咏,已经完全失去了活泼生动之感,调子节奏中间一团混乱不说,客家话本身的通俗腔调和迂腐的歌词也越发别扭,让人听了哭笑不得。

 

回头看各地院团的很多节目,恐怕还都是在往这路上走。捡到几个经过汉族人改编的民族小调,或是外国人偶尔用过的中国小调中的一两句旋律,就把它一下子抬到中国民族文化标志的宝座上,不问出处,不问语境,不问其内在的音乐品格,在并未深谙西方音乐和声层次规律的前提下,照猫画虎一下子就迫不及待夸张到宏大抒情的高度,豪华的舞台、炫目的灯光、艳丽的着装、拥挤的乐器,得意的主角,极尽渲染铺陈,极尽多情妩媚,唯恐不美矣,唯恐不媚矣,堆得满满的舞台上,唯独没有的,就是真诚。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原本与观众共鸣的默契一扫而空,给观众本身留下的审美和思想空间也一概全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空洞,虚假,平庸,讨巧,仿佛精美的包装和全能的公关就是一切,仿佛一个厨房里出来的包子一样整齐划一的这些作品,我敢打赌没有几个是艺术家扎扎实实、几经寒暑反复磨练出来的,没有几个是从作品本来的土壤、气息、意境和思想当中生长出来的,没有几个是从音乐家心灵之中,从观众的心灵之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这二十年来,我们在主流音乐中,无非吃的都是过去四十年的老本,将父辈祖辈的一点家当来回来去的典当拍卖,来回来去的炒作抬价、沽名钓誉,倘若先辈地下有知,恐怕也该辗转反侧了吧!

 

是的,我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人,如果我是,我也就不会在这里郁闷于繁华而荒芜的现状,而应该自己埋头苦干去做自己梦想中的音乐。美丽的音符成日漂浮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身边的空气中微笑或哀伤,可是我们竟看不到她,捉不到她,只能任由无数垃圾或拼凑之作充斥耳边,这是多么的遗憾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