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观感

(2009-03-08 22:08:43)
标签:

六个寻找剧作家

剧评

文化

分类: 文心影踪

这一年基本上都算是退隐江湖的状态,为着一个新生的宝宝沉湎于生活琐事,以为世界早把我也忘了,不料前天接到高睿电话邀请看《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今天邢剑君老师又再次电话邀请,深受触动,于是在安排好家事之后就走到由棉花糖酒吧改成的蓬蒿剧场。一路上月光亮亮,行人匆匆,深呼吸,拐进北兵马司胡同,一眼就看到大门紧闭寥落的北剧场,当年的繁华立刻涌上心头,眼睛有点刺痛,只好加快脚步,低头前行。

 

蓬蒿剧场的出现令我大吃一惊,原来流水潺潺、红灯暖暖的小院落,现在忽然变成如此现代的一个小剧场,黑色的基调,紧密的观众席,吊杆、灯光、音响一应具足,令人猝不及防。我进场的时候,演出已经开始有些时候了,扮演父亲的角色正在舞台前角为自己家庭的破碎辩解,扮演母亲和女儿的角色在场中穿插着控诉绝望,扮演演员们的角色穿着绚丽的少男少女装在舞台另一侧起哄插话,向后台看去,就有我们123剧社的天火流云,默默地侧站着,一个人盯着一盏灯,眼睛里充满怒火。看见他这样有型的姿态,我几乎都有些不认识了。(图发青春中国戏剧版六个贴

 

演出是充满张力的,导演在剧本基础上营造的套层结构环环相扣,很是精彩,扮演父亲的演员嗓音很有基础,扮演母亲和女儿的两个演员相当卖力,扮演导演的一班人马轻松诙谐,而天火在剧末表现出来的巨大爆发力,又着实令我惊叹了一下。对于没来得及看完原剧本的我来说,剧中有些对白,特别是内省和思考的那些句子,层次感和沧桑感似乎还差了一点,女性角色的部分控诉包括儿童演员的陪衬变化略少,而核心故事结尾的悲剧节奏也略快了一些,情绪似乎还没能完全表现出来。不过回头一想,要求一帮青年演员带着观众迅速的在深度情感、哲学思辨和开放对话中间跳跃,难度也太大了一些。这就仿佛是要求一个普通读者在两个小时内迅速看完一部家庭悲剧、加上一本海德格尔、加上一篇日常谈话,这当中的转换与分寸拿捏是很有难度的,不亚于一部复杂的交响乐。为此,我想应该为剧组和幕后的同志们表示致敬。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一剧写于1921年的意大利。当时欧洲正是新价值观涌动、人们对艺术和存在本身的意义充满怀疑的时候,因此这部戏本身最大的突破性应该在于其核心理念中,道出了人生如戏的感慨,道出了真实与幻觉的迷惑,道出了角色和作者的关系的掉转。如果我是三年前看到这个戏,很可能会感到一种如同作者感受那样的焦虑、恐慌和感伤,但是现在却略有不同了。因为这种虚幻与怀疑的情绪在佛法当中,正是一种正常不过的,对世间法的出离心,是对万法皆空的体悟,是佛家修行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人类不会应价值失去参照系而为着个体自由的幻觉走向分裂和堕落,而应当体悟到更大的真实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有知和无知的所有众生,存在于所有因缘、念头导致的行动和因果,体悟到众生因为无明和欲望而共同遭受的痛苦。只有当个人欲望沉淀,无明消融,自省明澈,高尚闪烁,人们将生命重新放置到无穷无尽的华美庄严的宇宙秩序当中去之后,才会明白,现在的每一刻虽然短暂虚幻,但也一样伟大重要。不管什么罪行,即使是头脑中最可怕的构思和欲望,只要静静观望它,看清其根本,为其发心忏悔,让它自生自灭,就不会对个体带来更大的伤害。而同情心,或者设身处地的感受,而不是越退越远的自我辩解和伪装,才是生命之间沟通以及良心回归的重要途径。——不过说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似乎也离这部戏有一些距离了。毕竟二十世纪作为人类最多矛盾和最多残暴的目击者,在那个时代乃至现在这个时代也无法劝慰任何人轻易走上宗教的回头路。而对于这部戏本身,我还需要承认自己研究还远远不够,就权当一种不合格的、即兴的观感吧。希望这篇观感,也成为众多支持小剧场戏剧声音中小小的一个,让我们那些挥洒汗水的朋友感到更多的支持和快乐。

 

最后忆及邢老师和非职业戏剧研修班这么长时间坚定而纯洁的努力,想再呼吁一声,希望在漫漫消费大潮中,有更多的朋友能保持不迷失方向,能沉下来多关注真正的原创和真正的对话,让中国文化未来的创造力获得一个更宽松的环境,不要错过这个可以完全可以更精彩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