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打球还是为人民币打球?
(2011-04-14 11:08:39)
标签:
女排排球人民币人民女排精神铁饭碗体育 |
分类: 体坛博弈 |
天津女排第八次夺得联赛冠军之后,一位记者被派往天津去挖掘天津女排胜利的原因。于是便出现了如此的结论,打排球要为人民打球,而不要为人民币打球。
真没想到,原来“人民”和“人民币”是敌我阶级矛盾。很想问问炮制这篇文章的人(估计不是这位发稿的记者本人写的),没有人民,哪来的人民币?离开了人民币,你让人民喝西北风?
有人说,80年代的中国女排就是为了祖国荣誉打球,而不是为了钱。
且慢,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体育是100%被国家养着的。运动员退役后,国家安排读书、工作、退休、看病。差别在于,拿到世界冠军的如中国女排队员们,一般都可以选择当官。就算是没有什么很高成就的运动员,至少可以保证去学校当体育老师或者教练之类。虽然80年代工资很低,但铁饭碗制度之下,大家都是旱涝保收,没有生活压力,没有房子压力,没有教育和看病的压力。所以说,当年的女排精神,是建立在“铁饭碗”、“大锅饭”“终生保障”的强大物质基础上。所以不要盲目把80年代的五连冠女排时代和现在比较。虽然80年代是没什么钱,但毕竟有个保障终身的制度在养着运动员。这是80年代体育事业发展最关键的物质基础。
而今呢?运动员退役之后,除非你是像女排黄金一代这样的队员拿了世界冠军,不然退役后很多保障都远远不如80年代,很多金牌运动员后来都要靠卖金牌度日。虽说现在月工资上千元,如果不是运动队包吃住,队员们连生活都成问题。而80年代每月工资虽然只有几十元,但吃饭住房工作看病,毫无压力。
拿80年代女排来比较今天的女排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本身两个时代之间就不具备可比性。
还要说打球不要为人民币?为何如今打排球的人越来越少,道理很简单,如果打排球去不了国家队,省队工资也就一个月一千上下,不去国家队根本没有其他出路。与其如此,不如退役早些念书另找出路。排球运动基础在中国的萎缩,其原因,还是原来支撑女排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了。那么在今天社会没有了终生保障制度之下,物质基础的核心是什么?---- 人民币。
要千里马跑千里,首先要吃草,没吃草的千里马,伯乐们给再多荣誉,夸奖几句,别说千里,跑几里路就要累趴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当年搞革命的口号之一“打土豪、分田地”,没有后面的分田地,谁和你来打土豪?革命是为了人民更幸福,不是去让人民喝西北风。
抛开物质基础讲精神,那是实实在在的空对空。
人民和人民币,不是敌对的。人民需要人民币,运动员也是人民。打球要为人民,也要为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