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驯龙高手”看“赢在起点”教育理念
(2010-06-04 11:29:28)
标签:
影评教育娱乐赢在起点驯龙高手 |
分类: 社会教育 |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前一段看了动画片“驯龙高手”,纯粹因为我一直喜欢看动画片,家里收集了很多中外经典的动画片。去看驯龙高手,一方面满足一下自己的童心,一方面放松一下今年一直以来忙碌的神经。其实看这部动画片之前,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期望值。但是看了之后,还是觉得,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应该好好去看看,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驯龙高手里的小男孩是一个远古部落的部落首领的儿子。这个部落的人以打渔放牧为生,因为总遭到飞龙骚扰抢夺食物,因此部落历代养成了屠杀飞龙的习俗。无论男女,都以能够成为屠龙高手而自豪,所有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把自己的子女们培养成为出色的屠龙英雄。
让部落首领很没面子的是,他自己的儿子,却是一个身材瘦小、手无搏鸡之力的男孩。每次飞龙到来,不得不派人保护他,把他放在了妇女婴幼儿的保护群里。不仅当部落首领的爹觉得没面子,小男孩儿自己也觉得很丢人,自己也经常被周围同龄的男女孩儿们欺负,就连他自己暗恋的小姑娘、一位潜在的屠龙女生,他都不敢轻易靠近,还常常遭到对方的斥责嘲弄。
小男孩儿一直梦想自己能成为屠龙高手,但他知道,以自己的身体和力气,这辈子永远不可能。因此他走向了其他方法,通过使用机械、了解飞龙的脾气特性下手,渐渐摸到了门槛。虽然他没有成为屠龙高手,却成为了更为厉害的“驯龙高手”,不仅解救了飞龙们的灾难,同时冰释了部落与飞龙之间几代人的怨恨。
如今中国的父母们,一个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赢在起跑线”,让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从幼儿园开始就去什么班学习特长,上了小学要学奥数等等。中国的家长们面对孩子,他们的要求是如此的一致和标准化,似乎他们觉得所有的孩子,只要满足了这些标准,才算“赢在了起跑线”。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同。比如我个人,从小学开始我喜欢读中西方文学,对于理工科兴趣不大。如果用理科成绩来衡量,我必然落入了“笨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一类。至今我还记得数理化老师们在课堂上,公开地说我“这个学生反应很慢”等话,而且是当着同学家长的面这样说。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公开的侮辱性言语,孩子会记一辈子。更让人无法释怀的是回到家里后,家里大人继续用如此的标准来要求我。由于当时我在上海属于借读生,因此成绩好坏决定了上海中小学校是否愿意继续收留我,因此家里压力实在太大,也是无可奈何的境况。虽然我理解家长们的苦心,但这丝毫没减少对我的打击和内心累积的怨恨。
其实从心里,作为一个孩子,我一直梦想自己的数理化成绩能很出色,进入全班前十,而且我也非常努力去做,可是,的的确确,我不是个理工科的料,成绩就是上不去,无论我如何努力。这种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我结束了中小学。
幸好我从小一直深信,我和别人不同,我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到了高考前夕,家里再次施加压力要我报考理科,很多亲友们都对我说,男孩子读文科没出息云云。,当时被我一概断然拒绝。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必须要抓住这次机会。最后,高考志愿选了自己喜欢的英美文学和翻译的专业。
回想当年那些我在上海中小学班里学习很突出、“赢在起跑线”的男女同学中,其实很多人最后连大学都没考进。特别是小学 初中的同学,绝大部分普普通通地生活着,无论是后来大学学业还是自己的事业都很普通。相比较而言,我之后的高等教育和事业发展,比他们绝大部分都要强。而当时班里在他们面前,我是属于抬不起头的一群“落后学生”。
各位中国的家长不妨也回去问问,当年你小学或初中班里前十名的、成绩跑在你之前的好学生们,如今他们是否在事业生活各方面都比你强?如果你是班里的前十名,你不妨去问问,那些班里曾经垫底的、学习远不如你的同学,如今他们是否还在你的脚下躺着?
说实在,“赢在起点”是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一句空话和假话!
“驯龙高手”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这个道理。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别的。如果用屠龙高手标准来要求影片中的小男孩,那么这小男孩永远只能是部落里众人的笑柄。如果小男孩儿自己也一直茫然地用“屠龙”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那么他只能永远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自然也永远不知道自己还有“驯龙高手”的潜力和能力。
说这些,不是说不要重视学校教育,而是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放羊”的教育是错误的,但反过来,极端地采用高压强迫式、和过早教育,是对孩子的巨大摧残,而且很可能也是属于无效教育。
记住,就算孩子短暂地“赢在了起跑线”,最后极有可能还是会“输在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