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品海归
(2009-11-21 10:29:41)
标签:
海归摆摊教育校园留学博士杂谈 |
分类: 社会教育 |
前天看到新闻上谈到一位美国著名学府密歇根大学海归博士回国后,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摆地摊为生。据说这位博士曾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过文章,据传闻这位海归博士有些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如今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回了娘家,只有他一个人在北师大附近摆摊度日。
北京电视台在报道这位摆摊海归的时候,口气上是拿这位海归的故事当成了反面教材。只不过这个故事到了海外学子之中,到底算个什么样的反面教材,影响后果如何,还未可知。
不少评论说,这是一个残缺的海归,本来就在美国混不下去,回国来想利用自己的海归身份和在美国卓越的学术成就,来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没想到碰了壁。结论是,这样的海归不要也罢,让他们自生自灭。这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位浙江大学的自杀海归涂先生,他的自杀居然引来了众多国内嘲弄的评论。
也许在某些国人眼里,这些海外一流大学的博士后、在著名世界学术杂志发表过学术文章的海归们,由于心态或精神方面的问题,他们根本就不能算说个正常人,在如今适者生存、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中,最终被被淘汰也是可以理解。本来这些海归博士,在中国社会的考研中,最终被扫入了垃圾堆,连回收价值也不具备。
暂且称呼这些海归们为“次品海归”。请原谅,本人实在没有更好的词语来总结国人的观点。
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片,里面的科学家也是有精神方面疾病,但最终他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此外,有些艺术家,也有一定的精神方面疾病和性格方面的偏执狂,不能独自往来于社会,可他们还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取得了骄人的成功。
这些精神有问题的科学或艺术方面的人才,为何在西方国家获得了成功和尊敬,在中国则变成了垃圾。摆摊博士也罢,浙大的涂博士也罢,为何在美国的世界一流学府如西北大学、密西根大学可以取得博士学位并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在中国他们却变成了众人嘲弄的次品货?
这些海归博士由于精神方面或社交能力的缺陷,被国人耻笑。甚至如今有种言论,中国不缺海归,因此对海归也不能一概收下,中国要的是真正高素质的海归,社交精神或情商水准低劣的“次品海归”,不要也罢,让他们继续待在收留他们的国度里算了。
相信海归中,的确有学术卓越、精神心理情商水准高超的海归,但这样的海归回来后,我们国内机构,却依然要他们接受不到5000元的月工资待遇(比海外念博士时的奖学金都低很多),还要海归们夹着尾巴接受“再教育”和锻炼后,才考虑是否给予一定的提级。似乎有些“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味道。而在课题的研究环境和配置上,更是没什么具体的预算和投入,让海归们自己变魔术般去搞高难度的研究,如果搞不出来,就嘲笑这些海归没用,真不如本土培养的博士们。
垃圾博士尚有回收价值,次品海归只能一扔了之。
当年这些中国学子们被美国一流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吸引出国念博士之时,国内高校大骂美国人用钱买走了中国多年培育的“教育果实”,抱怨这些学子没有爱国情怀。如今这些被美国人用全额奖学金培养好的博士后们海归了,国内高校却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怎么回来了?是不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早知道你有回国求我的这一天,何必当初走呢?”
如果海归们受不了这样的物质和精神待遇,冷嘲热讽又来了“有本事你再回去呀,谁逼你留下来了,当初有本事走,回来了既然不满意待遇,有本事你再走呀!”
在房价狂升,海归狂贬的今天,那些还在做留学梦的中国学子们,在跨出国门之前,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