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归杂谈海归博士自杀事件
(2009-10-29 13:42:44)
标签:
海归博士自杀浙江大学湖南大学mba高等教育学术人才杂谈 |
分类: 放眼全球 |
文/ 龙凤剑客
浙江大学的海归博士涂序新最近自杀后,坊间一种说法,涂先生心态太脆弱,这样的人才,在中国是loser(失败者),在哪里他也是loser。言语之下,这样“水土不服”的海归人才没用,让他们留在国外,中国不要也罢。可不是,如今中国大学生过剩找不到工作,硕士生艰难度日,海归大幅度贬值,市场都有过剩的忧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所谓人才。涂博士这样心理脆弱的,有一个不多,走一个不少。
涂博士的自杀,如国内有些人所说,证明他是一个失败者。要说自杀者都是失败,那老舍、傅雷等,是否都该算失败者?
回头看看涂博士的介绍,他高中保送清华大学,在世界一流教育机构美国西北大学完成博士,并留校当博士后。说他是失败者,不知从何说起?
国内不少人也许没有听说过美国西北大学,这所大学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以及声望上,和常春藤大学诸如哈佛、耶鲁等平起平坐,这是一所全球高校精英打破脑袋都想进去的一所“梦幻大学”。涂博士的才能,不仅得到西北大学的认可,他还有几篇文章发表到了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就连美国科学界也认可了这位年轻新秀的研究成果。这难道是一个失败者?
在国内,一些浙江大学内部人士,在网上说涂博士的研究领域在国内不算领先,浙大不少研究人员的水平甚至高过涂博士。意思涂博士这个海归的水平不过尔尔,本土讲师们的水平已经超过涂博士,那么涂博士回国来当个浙江大学的博士后,不应该有什么心态不平衡的。这些话听上去,好像浙江大学在该科学领域的研究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西北大学的水准。
通过这些言论,我感受到了涂博士的一些遗言的含义和分量了。
涂博士的自杀事件在海外学子中的震动远远超过国内,莫非如今的海归博士们真的生不逢时,中国已经人才过剩?
很多国内成绩好的学生如涂博士,凭借自己成绩进入高等学府,又凭借自己专心致志和刻苦努力,拿到了世界一流学府的博士,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和学术成就。在他们自己的研究学术领域中,他们是毫无疑问的成功者。
可是,这些海外的“学术之花”都不得不面对一个自己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对于社会交际和人际关系的应对上,他们几乎处于无能状态。他们只适合在纯粹的研究学术环境、人际关系较为简单的“暖房”中待着。一旦离开了这种“暖房”回国到了那种“名利场”味道浓厚、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如果他们不马上转型适应当地“水土”,那么未来堪忧。
当我2003年准备“海归”时,海外朋友来和我聊回国发展,有一些朋友属于涂博士这类的。那时,中国房价还没有狂涨到“超英赶美日”的水平,物价比较低廉,但我还是劝他们慎重:“你们这些从小到大就知道读书作学问的,又在美国这种相对气氛单纯的学术机构多年,能应付得了国内复杂的大学环境?本土老师视你们为利益抢夺者,学术上不如你们,可搞人际关系,你们根本不是对手,别回国后两三年,研究没搞成,自己现在的学术水准反被耽误了”。
自从我回国后,见过不少和我一样从事商业管理的海归。他们满怀信心而来,过了两三年后悄悄回了美国。有些海归勇敢地辞职直接回国,转了大半年后,决定还是回美继续打工。我的MBA同学们,当年信誓旦旦要回国发展,如今有一半以上决定留在海外(包括香港)。他们不在乎辛苦工作和挑战,但实在没有精力应付周围错综的人际关系。
从事商业管理、天天和人打交道的MBA们尚且受不了而“海回”了,更何况对国内人际关系经验极少、“有才无财”的海归博士们。
有没有成功的海归博士呢?有,不少,他们很多已经成功地由博士“转型”,水土很服,和当地官僚们“和光同尘”了。他们从过去的“学术博士”转变为“圈钱博士”或“官僚博士”,的确在国内如鱼得水,很成功。至于他们到底对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有多少贡献,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种成功“转型”的海归,莫非是中国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吗?中国的高等学府,到底是缺官僚商人,还是缺研究人才?
有人说,像涂博士这样心理脆弱的人,在美国如果遇到了不顺心事,也会自杀。
涂博士在美国待了有七年,至少回国前没有遇到让他想自杀的事情,但回国后短短三个月就自杀,还被很多国人、精英人士当成笑柄来“分析”,并以此否定涂博士的价值和才能。
兔死狐悲,媒体和国人对此事的反映,让我这个老海归看了,不由得兔死狐悲,感到很寒心。
正当大家为涂博士自杀而议论沸扬之时,又传来湖南大学海归博士南方圆跳江自杀的消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国内新闻对此事分析,不是自杀,而是先详细说明他不属于“跳江”而死,由于河床干了,他是“跳桥”后摔死,属于高空坠落而死。
对待海归博士自杀的态度,会敦促海归们,要么迅速“转型”,要么早些“海回”。
附上网络新闻
本报10月28日讯
标 题: 音容宛然 -- 记我的本科同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20 13:08:52 2009, 美东)
14年前我们一起进入清华水利系,从此成为5年同窗
2000年本科毕业后,他在清华多待了一年,拿到法律第二学士学位
然后他来了美国,西北大学
4年前我初次来美,他已经博士三四年了。
跟他和夫人,以及热心来接我的另一个本科同学一起聚餐。
他挺乐观的样子。
4个月前我去芝加哥给他饯行的时候
他依然挺乐观的样子。说浙大建工学院给了他副教授职位,口头offer
我提醒他要注意浙大可能不守承诺,可能只给他讲师职位,因为此前已有stanford海归
的前车之鉴
他说,没关系,讲师就讲师,关键是以后要好好干,处理好关系
昨天晚上,这里的好友D打电话叫我上MITBBS某版看看
我跟D提过这位同学海归到浙大的事,他觉得经历太相似
是的,经历太相似
于是我发了信给原作者
于是我赶紧联系国内也在浙江的熟人H
H同样震惊与不敢置信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建工学院的人
确认了是他,事情发生在三天前
MITBBS首先发帖的兄弟也回了信:sorry, 是他
具体的原因尚未可知,未曾联系到他的家人
遗书内容知道些,但未经证实
可以确认的是
他至今仍然只是“师资博士后”,连讲师都还不是
还可以确认的是
浙大现在正在进行职称评审
作为他多年的同学
我不认为“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原因
他是个喜欢工作压力,喜欢挑战自我的人
本科期间竞争激烈,他以刻苦自律而表现卓异
曾经是当之无愧的年级第一名
博士期间因为老板抢第一作者的缘故,文章都压在老板手里未曾投出
但是他未曾放弃,薄厚至今已经发了3篇一作,1篇二作,若干在审
我也不认为"家庭问题"是主要原因
他的太太,虽然接触不多,但性格并不咄咄逼人
而且为了跟他一起回国,放弃了已经到手的faculty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