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排】强力接应如何与传统快变融合?

(2009-06-17 07:27:35)
标签:

女排

排球

郎平

王一梅

周苏红

郑美珠

蔡斌

强力接应

体育

分类: 体坛博弈

文/龙凤剑客

 

新一代中国女排亮相了,不少人说,中国女排快变组合战术少了,不仅双背飞没有,就连简单的交叉进攻都很少了。一种看法,用了强力接应后,加上双塔副攻,那么我们以往那些跑动组合进攻如双背飞、交叉、梯次等无法执行。这种说法的前提,建立在上一届中国女排的这些组合战术是通过副攻和接应周苏红来完成的,特别是周苏红,可说是“七仙女”时代中国女排的快变组合进攻的核心。如今的中国女排,在原来周苏红的接应位置,放上了强攻好、快攻没有的强力接应王一梅。因此,不少看法觉得,正因为强力接应的改变,把原来建立在周苏红身上的全队快变战术组合给抹杀了。

 

其实,强力接应的使用,并不是导致中国女排当前缺乏快变组合打法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代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可以看出,“七仙女时代”接应周苏红作为全队快变组合核心的打法,并非是中国女排一成不变的传统。使用强力接应和运用传统的前排快变组合,两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五连冠时代女排的组合进攻体系】

 

“五连冠”时代的老女排,特别是1981年世界杯的时候,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女排,主攻手张蓉芳还是郎平,无论是前排三四号位的二传身前跑动进攻,还是二传手身后的二三组合进攻,两个主攻手都参与到这些跑动战术中。那时候的接应陈招娣主要是擦地板,自身的进攻不多,掩护为主。因此咱们亚洲女排传统的快变组合跑动进攻,主要由两个主攻和两个副攻一起完成。接应陈招娣不是队伍的前排快变组合的核心,两个主攻才是。

 

到了1982年,中国女排进入到了接应郑美珠的时代。虽然郑美珠身材不高,但由于她的打法泼辣强悍,2号位强攻和前排快攻跑动能力兼备,又具有极其出色的地面能力,因此郑美珠接任接应后,接应参与全队跑动组合进攻能力得到加强。加上原来的郎平张蓉芳、以及姜英侯玉珠这两对主攻都是打跑动进攻的好手,“两主攻加接应”参与的前排战术组合,使得中国女排前排战术进攻体系,进入到了最丰富、最辉煌的时期。场上只要一传比较合适,中国女排的战术跑动进攻可谓花样百出,令对手眼花缭乱。当时日本女排教练山田重雄说中国女排的战术跑动进攻的花样之多堪比中国菜。

 

【“七仙女”时代接应周苏红攻防枢纽的优缺点】

 

五连冠之后十多年,中国女排进入到接应周苏红的时代,战术体系就和过去有所不同了。前排跑动组合进攻如双背飞、交叉等战术,主要靠周苏红和副攻刘亚男一起完成,而两位主攻手杨昊和王丽娜的进攻就主要以拉开为主,主攻参与跑动进攻比过去老女排少了很多。随着刘亚男的淡出以及后来周苏红越来越重的一传任务,全队的快变组合就越来越少。

 

“七仙女”时代,中国女排的快攻核心是周苏红,但比较要命的是,周苏红不仅仅是全队快变组合进攻的核心,还是“地面铁三角”之最重一环。也正是由于周苏红的个人天赋和能力极其突出,才能担当如此两大重任。但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女排一个不可改变的软肋。那就是,一旦周苏红一传压力大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快变。

 

欧美球队在2004年后抓住了中国女排这个潜在软肋,为了破坏中国女排的快变组合进攻,不惜将发球都给了周苏红,这也是后来周苏红跑动进攻越来越少的原因。既然周苏红是当时全队快变核心,因此当她打快变组合少了,也就导致全队的快变组合进攻火力减少。

 

到了王一梅进入到国家女排担当主攻手,加上副攻走了双塔路线,场上可以参与一传防守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周苏红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地板上,快变就打得更少,以至于出现了 2006年后中国女排打法越来越强力简单,全队缺乏快变战术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和欧美对手研究透了我们的战术组合进攻的线路,也有极大的关系。

 

必须说明一点,使用王一梅的一大前提,是为了通过加强中国女排的强攻,来弥补越来越弱、被更多对手熟悉的2、3号位跑动进攻。当时中国女排刘亚男、张平以及周苏红的传统快变组合打法,已经被欧美强队摸透了,加上欧美强队的副攻高度和拦网能力得到很大的强化,基本上中国女排一传到位后,我们的双背飞等战术也很难下球。这个缺陷延续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全面接应不是中国女排快变的决定性因素】

 

从历史上看,可以看出,周苏红的接应打法,即要负责一传防守,又要但当全队的前排的快变组合核心,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例子,而不是中国女排一贯的传统。

 

过去,无论是郑美珠还是巫丹时代的接应,她们的确打跑动快变多,但当时两个主攻手,都能参与到全队的跑动组合进攻当中来,不是依赖接应一个人。而周苏红一个人撑起全队的一传和快变组合核心的打法,也真就因为周苏红的个人能力极其强大。因此,并不能因为周苏红时代的打法,从而得出结论,说全面接应决定了中国女排是否走快速多变路线。

 

周苏红时代的接应打法,在中国女排历史上,也只能说是一个特例。而这种战术体系的弱点也是很明显,那就是全队从防守到快变组合,过于依赖周苏红。周苏红一个人,在接发球、进攻、防守等环节都要参与,这条战线上拉得太长了。只要对手在发球上尽可能对周苏红造成麻烦,那么中国女排的快变组合进攻基本消失,只能靠主攻和副攻的个人能力单刀突破。从2004年的两个冠军到后来国家女排失去冠军,这种打法,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说,中国女排真正靠接应决定全队快变打法,也就是周苏红时代才如此。历史上,特别是80年代,中国女排的快变组合体系,更主要是依靠两个主攻手的参与。只不过五连冠之后,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女排逐渐放弃了主攻打跑动组合战术了。

 

【蔡斌体系下的强力接应与快变战术能够并存】

 

如今回到现在的强力接应体系。强力接应打法的好处,是将一个强打突破能力特别好的队员放到接应位置上,而且不必主负责一传防守。也就是说,将过去两个主攻手调整强攻的任务给了一个人。

 

过去,两个主攻本来是相互轮流在前排四号位负责强攻或调整进攻。集中到了一个强力接应身上后,有一个问题,接应只有一个,而且要有三轮在后排。因此,这个时候,强力接应的强攻能力,只能通过后排进攻来完成。因此在强力接应体系中,接应必须要有出色的后排进攻能力。没有后攻,也就无所谓强力接应了。

 

假设强力接应我们找到了,那么这个时候,原来周苏红的一传压力,就分摊到了两个主攻的身上。全队建立起真正的三人一传体系。只要一传能够半到位,强力接应可以通过自己个人突出的强攻或者后排进攻来完成。此外,两个主攻如果有了后攻能力,就能很好地支援强力接应,加强全队的前后排突破能力。

 

主攻除了担任一传防守任务外,强攻的任务减少了,战术进攻任务增加了。目前来看,世界女排的主攻手,真正的强攻能力一般,更多打得是平拉开进攻。从2008年奥运冠军巴西女排打法来看,他们主攻手比其他队伍的进攻手段更为丰富。如奥运主力主攻手帕乌拉,除了平拉开和强攻,她参与跑动进攻的次数和花样增多。帕乌拉在自己前排两点攻轮次的时候,也敢和副攻一起打跑动进攻。可以说,巴西反而把过去1980年代中国女排主攻手打跑动战术一些打法给继承了下来。而我们的主攻手,打冲进、梯次很少。80年代的主攻手如侯玉珠,甚至还能打背飞、背围绕等2号位的战术。

 

这里就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采纳了强力接应,我们的主攻就必须负责起过去周苏红的跑动进攻。而主攻打跑动快变组合进攻,我们中国女排是有传统的。

 

现在来看,中国女排的小主攻(两轮三点攻)在前排的时候,基本上进攻站位两轮次是在2号位,这样可以让王一梅这个强力接应打四号位强攻。这时候,小主攻就应该要承担起全队在二三号位的跑动进攻,要能够打二传身后的组合进攻战术如交叉、双快、甚至双背飞等。前排小主在四号位站位有一轮,这时就要参与一下三、四号位的战术进攻,打冲进、梯次、甚至前交叉等战术。大主攻前排三点有两轮是两点攻,且两轮站位在四号位,可以打刚才所言的3、4号位跑动快变组合,同时配以强力接应的1号位的后排进攻。大主攻到了一轮前排2号位便遇到了前排三点攻了,就可以负责与副攻的2、3号位的组合战术进攻。

 

因此,在新一代女排教练蔡斌的战术体系之下,前排快变战术组合的执行,应该是通过两位主攻和副攻一起执行的。

 

由于“双主攻一传体系”的一传能力相比较差些,一传精确到位率比过去要减低。为了能加强全队对过去一传精确到位的依赖,增加全场调进攻点,主攻手必须要有一定后攻能力。

 

因此,在强力接应体系中,两个主攻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金油“。从进攻到地面,都要有相当能力。这种打法,比过去单靠一个周苏红的做法,要相对好些,至少一个人的任务被分摊到两个人身上了。

 

【主攻手能否将回归快变组合核心地位是关键】

 

目前,蔡斌教练的中国女排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仅仅是一传,而是主攻手的快变打不出来。就连2、3号位的交叉、四号位的冲进、梯次,都没有。只有四号位的调整强攻,这么一来,蔡斌所说的多种快变战术,自然也就出不来。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王一梅成为强力接应后,把中国女排过去依赖周苏红的快攻战术体系给取代了,导致这届新组合的女排极少有快攻组合。其实真正没有打出前排快变组合的原因(新女排组成才50多天),是因为主攻线上,跑动进攻根本没有打出来。

 

因此对于蔡斌和新一代中国女排的挑战,是如何让两个主攻手,担当起前排跑动战术组合进攻的核心的角色。

 

可以说,强力接应的打法,并不是影响中国女排打前排的快变组合的原因。关键是,一旦两个主攻的跑动进攻打出来了,中国女排就在现在世界女排流行的 ”两边拉开、中间加压、立体高速“的体系,成功注入了亚洲传统的前排“快速多变”组合攻,将这套体系的打法,进一步丰富起来。

 

如果完成了以上主攻手的改造,那么中国女排距离世界冠军也就不远了,并且还开辟并建立起符合自己快变特点、融合欧美男子打法的新战术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