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在海外的中国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非常好的,比美国强多了。这句话,凡是在美国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同意。那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很好而高等教育不行呢。
前一阵子看到一位网友说到哲学,他说他曾经遇到几位哲学方面的国内专家,鉴于中国哲学之落后,这些专家的解决方法是组织人员进行专业教育,把世界上的现有哲学体系理论学好,但这些专家不允许这些学生搞什么独立的哲学体系这类事情。
问题就出在这里。中国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
所谓“教”,好听点称为“打基础”,不好听的就是“灌输”“填鸭法”,不管你学生愿不愿意,先给我背下记住了。为什么唯物主义正确、唯心主义错误,学生根本不用看什么唯心主义理论,我老师这么讲,你记住就行。一次我问,既然唯心主义如此错误,为何还有人相信?老师根本不予理睬,作为学生我只需要记住这个、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
为了强迫学生能记住老师的“教”,因此考试就成为老师和中国教育体系最好的工具。如果考试不好,就不能升级,不能考入大学,因此找不到好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尊敬。从古代的八股文时期到现在,中国教育体系的这个“教”,非常厉害。
迫于这种巨大的压力,调皮的学生最终被淘汰。像我这样的,只能表面听话,暗地里自己看“闲书”,被家长老师抓住了还要“惩罚”。
这样的“教法”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就是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确非常厉害,就连我一个文科大学生,数理化都记得牢牢地,日后工作时都派上了用场,应该说得益匪浅。小时候背熟的一些古文等,直到今天还能上口,对于写文章等,很有帮助,到今天还后悔当年没有多背些古文。甚至我在音乐、绘画等的课外活动能力,到了今天,还得益于过去中小学老师的悉心培养。因此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绝对是欧美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不好的一面,很明显,这样的“灌输”教法,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摧残性的破坏。中国学生的思路,一直是,什么是正确答案。现实中,很多时候,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灌输性的教法,在早期教育,很有用处,毕竟孩子不懂事,很多事情不会自觉去学习。需要纪律、甚至一些强迫性的教育。这点在西方的高等私立中小学也是如此。因此适当的强迫性的填鸭教法,在早期打基础方面,很有必要。
可是别忘了,教育二字,“教”只是第一步,少了“育”就不全了。
而大学高等教育,正是需要老师“育”的时候。
所谓“育”,就是要“培育”、“育人”。培育,不是强迫性,而是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用铁丝把正在勃勃生长的小树的树枝,按照园丁的想法给“绑”成一个形式。
可是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是犯了这个大忌,导致中国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成了园丁“捆绑培育”下的“病梅”。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可以说很形象地描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依然还存在。
格物致知,可以说是早期教育的方法,以“教”为主,“育”兴趣为辅助,没有纪律,没有规矩,“启蒙”就做不到。美国中小学那种“放羊”的教育,导致了大批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很差,问题在于启蒙阶段,犯了“放纵”的大忌。
易经中的蒙卦,其卦象,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水代表“险”、不可控制,上面的山,代表“止”或控制,水就是童子,山为老师,启蒙开始,老师必须对童子进行一定的规矩刑罚,童子对老师必须尊敬谦恭。因此启蒙教育育的开始,的确“教”很重要。
可是到了高等教育,纯粹的“教”和“灌输”就成为多余的枷锁。孔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就是如此。孔子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是成人了,不再是孩子,孔子对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引导为主,而不是强行的灌输。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就是让他们走向社会,在实践、在社会中,理解孔子的教导。
因此大学应该是以“育人”“教导”为主,“导”和“育”才是关键,中国高等教育的很多问题,核心的错误,在于没有做到“导”和“育”,缺乏与社会的互动。
其结果,成了中国学生,在中小学层面胜过同龄的欧美学生,一旦进入大学,中国学生开始明显落后,到了硕士博士,中国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变得更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