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龙凤剑客
一位网友说,我是世俗的,俗不可耐的那种,一位说,我是傲世清高的。一位问,为什么你们都那么傲,一位答,从世俗意义上而言,你是正常的,清高傲世是非正常的。
正常与非正常,相比较而言,没有了世俗,也就没有雅俗。人人有世俗一面,也有非世俗一面。说自己只能是世俗,或者只能是非世俗的,那是没有看到自己的潜力,只看到自己硬币的一面,把另外一面给忽视了。
正常与非正常,无非硬币的两面,都是硬币的一部分。
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否定哪一面?世俗,即非世俗,是名世俗。或者说,色既是空,空即是色。白,是因为有黑,高,是因为有低,低又可以成为高,白也能成为黑。不要太否定别人和自己,不要否定,也是否定,是名否定。
“只有‘变'是唯一不变的”
一位当代哲人说,变是唯一不变,无非就是一句易经中的“与时偕进”,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旦住了,那么就有了相对静止,就有了相。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滞后了。
与时偕进,来自易经第一章,要求人,时刻学习,警惕周围,不要放松,与时代同进。与孟夫子苦其心志等等,也是一个道理
无住生心一句,前面还有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是结果,不是现在,现在的一刹那就成为过去,而未来也会成为现在再成为过去,把自己的心态住在任何一点,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究竟的看透宇宙,而是落入一种相对静止的境界。
因此要打破即成的拘束,要与时俱进,应该在”无所住“的地方”住心“。这是一句逻辑上矛盾而有统一的。就像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无所住的地方住心,很难理解,这就是要”破“的地方。无所住的地方在哪里?你能找到吗?如果你说你找到了,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道。那不是又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地方那个中的一个了?
而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静止的定义,其实是一体。只不过因为时间关系,分成了三段而已。如水化冰,冰化水气,性质是一样的,形态不同而已,所以无所住而能住的,就是得道的人。这点和哲学的逻辑性或者说我们格物致知的逻辑,是对冲的。
可是,不住在“现在”。这和“要活在当下”,有矛盾吗?
其实,我们格物致知的东西,是硬币的一面,而另外一面,我们总是认为是另外的东西,是矛盾的。何为当下?当下,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
当下,其名,也是与时俱进,不要落在时间之后,当下,就是无所住,随着时间前进,
分分秒秒无所住,否则就是结论,是死的。一旦你住了,那么这当下就成为过去。活在当下,就是与时俱进,住在无所住处。
一切知识性的结论,都是有时间性。有了时间性,就是有了生灭。
住在无所住,是不是住在“空”?
其实,空也是相,空色一体,佛家要我们看空,其实是手段,不是目的。看空,因为我们都过于执着于色。如果一个人看穿色,走了另外一个“空”的极端,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那就成了断灭之见。空见和色见,都是不对的。
所以儒家有中庸,佛家有中道,道家有太极无极,因此也就是与时俱进,不落生死,也就是随时看到自己由水变成冰变成气体。其实不过是从液态到固态到气态。所以说佛家谈空,其实谈空,不是认为空就是觉悟。修空,是一种手段,为了洗去色的手段,但空不是究竟。佛家谈空是针对我们的“色”,不要误解为,空就是觉悟
“无”也好,“空”也好,可是,“无空”不等于“悟空”。
所以要走中间,虽然这很费力。也就是过去博文所言,佛家研习和写作,并不矛盾,要真正做到这一步,那你就距离觉悟不远了。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还是远远不算觉悟。
古代大师为了引导弟子,往往故意发怒、做犯戒行为,其实是想通过一方面,打破弟子对佛家的偏见。当然我们是刚开始的人,不能去学大师的做法。但是我们需要至少有个理解的基础。然后融入生活行动,渐渐修行到那种境界。不必盲目去搞什么顿悟等等之类的。顿悟也是方法,不是任何人都有顿悟的基础。
有些事情,要顺其自然,有些也要勇猛前进,最好的办法就是,还是反省内心和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还是反省内心和行为。如三省吾身,反省昨天的思想,言行。我们只能从反省过去,在比较现在,开导未来。
而这里就是矛盾出来了。心态上我们要放弃过去现在未来。但修行上,我们还只能从过去现在未来开始。以幻制服幻,以毒攻毒。
内省后,你希望自己未来的行动。能够最终铲除自己对自己过去的结论。生活的反省和修行,就是这样开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