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习佛道和文学创作矛盾吗

(2008-11-15 00:32:11)
标签:

文学

创作

金融

商业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儒释道医

文/ 龙凤剑客

 

    和一位朋友聊天,这位朋友谈到自己最近看了佛家书籍,对此很有共鸣,希望自己能深入研习佛家,可由于看了佛家思想书籍后,他开始产生了想当强的厌世情绪,感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似乎和佛家思想的“说空”,矛盾很尖锐。因此谈到,佛家和文学创作,是否一定是矛盾这个话题。

 

    回想我过去也曾想过自己写小说搞翻译等等。接触了佛家思想后,一开始也有过一段比较厌倦尘世的阶段。我现在虽然没有写小说的想法了,但这和佛家思想没关系。是我自己个人的变化和选择。倒并不是因为文学与佛道思想发生了冲突。

 

    我个人的感受是,一开始会觉得佛家和额世间很多东西都是有尖锐的很冲突,可后来,慢慢发现并不冲突,其实两者可以融合。

 

    从佛家道家来看,佛法道法,包含了出世和入世。既然佛道法界包容宇宙,是更大的一个范围,为何要与其中的小小的一粒红尘对立呢?一条鱼和一个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发生冲突?虽然这么说,能将佛道和文学融合,我也是通过一次次的经历后,才慢慢做到一些。

 

    打个比方,我过去认为理科和文科是对立的,不可能融合,选择了一个必然放弃另外一个。后来慢慢发现,理工科的教育,对我的写作和思路很有帮助,反过来,理工科的东西,也是需要创意,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现代物理学,还有天体物理学等。科学需要一定的跳跃性想象力,而文科也需要一定的逻辑组织能力。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大科学家,很多都是大艺术家,如达芬奇等。因此,慢慢地我融合了文艺和科学

 

    之后,我到了海外,本科专业从文学改为了商科,一开始又把商科和文学理科对立了起来了。一直到后来自己经历一些商界工作经验后才发现,商界的很多经历,对自己理解人性、理解物质世界的互动很有帮助。利用理工科的底子,我学会分析金融产品和对生产流程管理。利用文科的底子,我参与了很多商业谈判,并能在多种文化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工作和沟通。慢慢地,我觉得,我能够将商科与文科理科也结合起来了。

 

    如今再看文科、理科、商科三者,我不再光看到不同点和矛盾了,感受更多的是三者的大一统的内核。

 

    也是到了这步后,我才幡然醒悟,佛家思想的色空理论等,和入世红尘也不冲突。如果我们真的通过佛家色空理论,很深的看透了红尘。那么反过来,红尘中的一切,还有什么我不能理解和使用。并以此为基础,理解了“一真法界皆净土”的华严理念。

 

    道家也是如此,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显。如果我们都能通过那些矛盾体中体验道的存在。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道,把一切万有之象,更深更广的统一起来。

 

    过去家里人觉得我太深入佛家道家,担心我可能会出家,后来我安慰他们,不需要担心。万事看上去矛盾,其本质还是统一。出家在家,又有何差别。不一定是一个必然的二选一的结果。

 

    学佛的人,在文学方面,往往很有创意。因为学佛的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异与常人。而这点,反过来也帮助文学创作。历代高僧,都有诗文留下。王维深入佛家,因此诗歌意境超凡脱俗,自成一家。李白深受道家影响,文风豪放飘洒,浑然天地,无拘无束。

 

    因此学佛修道,并不影响文学创作,反而会有所帮助。至于以后会不会放弃小说,是否会放弃文学。以现在的感觉去想以后的结果,有些勉强。不必太在意现在想法,不必猜想自己未来的想法和行为会如何。到了那时候,一切都水到渠成。太在意结果了,很多事情你反而不敢做,裹足不前了,那么也无法做到推陈出新了。

 

    其实从矛盾到统一看万物,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次思路的大解放。不再让自己的思路拘束在某种逻辑或理念,

 

    从格物致知,到不拘一格,一切有无色空之相,都在你手里变化生灭,真正挥洒自如,来去由我。

 

    虽然我还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但至少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到这个方向令我很振奋。所以也就没有了一开始学佛产生的厌世情绪了。

 

    修佛中的厌世情绪,只是一个过程,慢慢会过去。但要注意不要被这种情绪垄断自己太长。对于任何修佛的人,这个坎早晚要迈过。

 

    其实一个人的厌世情绪,虽然可能由于读了佛家书籍引起,其根底,不是佛家思想,而是自己发自内心对红尘的厌倦。种子不是佛书,而是我们的内心。这个时候,就算你不看佛书,哪怕你看红楼梦,看尼采,也会让你产生厌世情绪。只不过佛家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这种思路。不要误以为是看佛书,引起了自己的厌世情绪,其实这个厌世情绪不是佛书影响你,书籍不过起到了催化作用。

 

    对于修佛的人,如果生活经历有了,下一步要通过学习和自省,来内省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内省很重要,外边的书籍,只能是帮我们指出一条路或方向。我们必须通过内省和行动,来体会到这些,来真正做到改变自己。

 

    比如我过去小时候很爱吃肉,虽然受佛家影响,但是放弃吃肉总是觉得很难。做不到。但随着自己生活体验,慢慢理解到众生平等,不可贪图口福而杀戮。逐渐起来了慈悲心,慢慢觉得吃肉是罪过。虽然为了应付日常,我还是要吃肉,但现在吃肉已经不香了。也没有觉得非肉不可了。此外,过去吃饭浪费粮食和剩饭的情况,也觉得不好,自己逐渐改变了。

 

    也就是说,通过生活经历、体验和自省,让自己逐步开始了一些转变。这样一来才感受修行的效果,也相信古人的教训不虚。

 

    看理论是一方面,自己的内心反省和通过日常行动来体验,更加重要。

 

    学文的人,一般思路活跃,观察事物角度多变,因此比较容易接受佛道思想。特别是佛家逆反思路和反逻辑的一些修行方法,对开拓视野心胸,有极大的帮助。比如,一个人如果开始有了慈悲心,他也就更能体会他人生活的甜酸苦辣,也就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有了这样的能力,对文艺创作,不是很有帮助?

 

    所以修学佛家,和文艺创作,并不对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