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节目中,首次真实地披露了赵蕊蕊受伤前后的经过。原来大家知道的“真相”,是赵蕊蕊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要求坚持训练,结果在训练中导致严重骨折。现实是,当初赵蕊蕊的腿骨,在训练期间已经出现了剧烈疼痛,并且有了骨裂现象。虽然蕊蕊一再和教练反映,自己腿疼不同往常,可是队医却一再认定蕊蕊只不过是骨膜炎,继续继续训练没有问题。当时蕊蕊的腿,每天练完,晚上疼得休息都休息不好。在队医的坚持己见、教练的要求双重压力下,蕊蕊只能咬牙继续训练,最后导致了蕊蕊腿骨截面骨折惨痛的一幕。
就在蕊蕊受伤之后,年轻主攻手楚金玲在进入国家队后不久,由于严重肩伤而离开。原因是楚金玲在训练中出现了肩伤,但怕影响训练,向教练隐瞒了自己肩膀的疼痛,最后延误治疗,不得不离开国家女排。据说每次大赛前,中国女排队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不同程度骨裂,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奥运结束后,中国女排老队员各种类型的伤病集体性地大爆发,并且延续到2008年,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为了训练忽视科学性】
这些故事的背后,揭示了目前女排“三从一大”训练方法极其落后的一面。三从一大在战略上,没有什么差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炼训练,的确也是世界各国运动员都需要的。我们中国女排三从一大的训练,很好地继承了前日本女排魔鬼教练大松博文的风格,为中国女排五连冠打下基础。但是在科学性上和以队员健康着想方面,传统三从一大的方法在今天看来已经太落后了,需要彻底的更新。
过去三从一大训练的一个核心,就是挑战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极限。其实蕊蕊腿疼之前,已经有一位老医生提出,骨裂现象已经出现,继续训练下去,可能会出现骨折。但是那个年轻的队医却漠视了这点。据说,这位队医也不是无中生有地得出结论,过去老女排集训时,队员或多或少出现一定程度骨裂和骨膜炎,都被认为是正常现象,既然过去老女排都是如此挺过来,这批队员也不能例外。蕊蕊也就没有任何资格要求特殊。
在中国和国外的医疗界,有句类似的俗话,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一位在美国的西医曾经和我说过,任何医生在做诊断时,一定要仔细关注病人对自己身体不适的描述,无论仪器多么先进,也无法完全诊断出病情,而病人对症状的感觉,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中医更是如此,望闻问切之后,中医生,一定会把自己对病症的描述,与病人自身的感受去对照,才能确诊。一个所谓医疗专家如此漠视病人对自己症状的哭诉,而强悍地轻易下结论。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当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资格!从中可以看到,三从一大训练的科学性,已经被所谓的“传统经验”给掩盖,从而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的队员受伤或者伤病根子的出现。
虽然蕊蕊的事情可以归结为一次医疗误诊事故,但是延伸出去看,这充分体现了三从一大的严重缺乏科学性。我曾经在自己第一个论坛主贴里说过,三从一大的最大收获是对队员精神的训练,但那是以队员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蕊蕊医疗事故只是表面现象,归根到底,是我们在三从一大训练中,在科学性上还没有下足功夫。蕊蕊第一次骨折恢复后,媒体透露专家们都说蕊蕊没有问题,可以到奥运会打球,结果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在全球观众眼前,那令人恐怖的五分钟,在与第一次骨折相同的部位,蕊蕊第二次骨折了,看后令人不禁要问,中国体育界的科学性在哪里?
【文化核心的误区】
三从一大的一个“文化核心”,就是轻伤不下火线,越是明星队员、老队员,越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越要冲在前面。听了蕊蕊受伤前的哭诉,陈忠和教练在听到队医极为肯定的结论后,就盲目地鼓励蕊蕊继续训练。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练,陈忠和对蕊蕊受伤没有直接的责任,他后悔当初没有仔细分析蕊蕊的情况,导致在持续训练后的蕊蕊骨折。可是之后的楚金玲以及其他老队员的大面积出现伤病问题上,看得出,整个教练组,还是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个症结,是一个软性的问题,出在训练“文化”上。
三从一大衍生来的拼搏精神文化,对于任何运动队伍,都是需要的。可是这种精神文化的负面,表现在培养运动员中,要求你不怕吃苦,不怕病痛,有伤不言。在这种“精神”的鼓动下,队员们深知,如果自己因为一些病痛而提出休息,那一定会被教练认为太娇气,不是硬骨头,没有拼劲,会被调整出主力整容或离开球队。这点,即便是最近在上海台播放的“排球女将”中也可以看到,一个日本女排集训队员,因为脚腕骨折,怕被调整出国家队,带着固定支架瘸着腿,继续练扣球。三从一大的精神来自日本,也就不奇怪日本电视剧中也是如此表现。
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也就出现了之后楚金玲隐瞒肩伤的事情。这不是某一个队员一时冲动或者自己的无知,而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新队员们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自己未来的运动生涯,取决于自己能否“挺得住”。教练组看着新人,老队员们作为过来人,也会用极其挑剔的眼光盯着新人。新队员只要自己流露出一丝“软弱”的表现,她们在国家队未来就被彻底踢出去。有时候甚至就是因为自己一句话说的不恰当,自己国家队的路途也就结束了。在中国女子排球界,如果你进不了不国家队,还不如趁早念书来得好。联赛著名二传手如诸、管等人的提前退役,就是如此。
当然,在这种文化下,女排老队员也不轻松。她们有了两连冠,教练会更加要求老队员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大平自己膝盖都已经伤得连走路都艰难,还要参加全队的爬山比赛。这已经完全不再是体育和医疗常识问题了,而是纯粹的形式主义!在这种三从一大的文化和训练方法下,逼迫着新老运动员不得不如此咬牙坚持。最后的结果,就是新队员的隐瞒伤情,老队员伤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集体大爆发。
【伤病对女排发展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三从一大训练不能放弃,我们亚洲人先天不足,只能靠这个来弥补。抛开科学训练不谈,我也认为这是现实。但是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中国女排队员的运动生命的缩短。这方面,没有比袁伟民教练更加深知此道的。
袁伟民教练清楚三从一大训练下,运动员的体育寿命很短。因此他在81年世界杯冠军后,就开始储备新人。82年世锦赛小组赛出了问题后,立刻让梁艳、郑美珠等非主力的新人顶上去。为了84年奥运会,袁伟民果断地让老二传孙晋芳退休,为了起到破釜沉舟的效果,他让孙晋芳干脆离队,让新队员们没有了退路,然后用两年时间和一个亚洲冠军为代价,拿下了84年奥运会。85年世界杯后,年仅24岁的郎平也退役了,这个年龄在今天,是运动员的绝对黄金年龄,但伤病的折磨,让郎平不得不离开赛场。五连冠时期的曹慧英能留到27岁,其实不是因为她的打球实力,而是教练员需要她的那种领头羊的精神。就连以拦网著名的“天安门城墙”周晓兰,81、82年两冠后,很少再以主力副攻的面貌出现,而是替补压阵。
可以说五连冠的老女排,队员一般打到25岁,基本运动生命就差不多了。伤病是最主要、最大的原因。在如此拼命的训练下,25岁成了女排运动员的一个门槛。基本上要打满两个奥运周期,也就是差不多七年时间,对于中国女排来说,即便是现在训练和医疗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王丽娜打满三次奥运的队员,那就更是极为罕见的了。
事实上,按照三从一大的训练强度方法以及对队员身体的大量损耗,中国女排基本上,打完一次奥运会,就要较大幅度调整队伍。按照如今条件比“五连冠”时期好,现在的女排运动员寿命,最多也就能平均延长到27岁,27岁后再当主力,就力不从心了。2004年奥运会后,作为一个多年的老球迷,我就曾说过,女排需要大调整,老队员已经完全透支了自己,身心俱疲,不要再让他们冲在一线,应该立刻培养新人上,老将压阵就可以了。这么说,也是因为看了那么多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
可当时的胡进教练,却认为中国女排不需要大调整,只要微调,就能足够打完下界奥运会。即便连胡进这样两任国家女排的老资格教练,居然也没有看到中国女排这个传统的新老更替周期,说实在令人很吃惊。也就难怪后来女排教练组,在2005、2006年还是基本依赖老队员打天下,最后导致成绩下滑和老队员的集体伤病大爆发。
【姚明在NBA的启示】
蕊蕊受伤后,楚金玲最后黯然出局,当王一梅刚出来时候,作为球迷我一开始就很看好她,但我也提到,由于大梅的身体和肌肉特点,她要么不受伤,一旦受伤会是较大伤病,结果也被不幸言中。写了那么多,还是为了说明一点,三从一大的方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与三从一大相反的典型例子就是姚明。最近他的腿刚刚出现了轻微骨裂,连姚明自己都觉得没什么事情,可是NBA要求姚明立刻停止比赛休息。姚明在NBA的蜕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过去一个“瘦竹杆”身材在一年半内变成了“肌肉男”,到后来姚明的几次轻伤后立刻进行医疗处理,并且理疗专家跟着姚明回国训练等事件上。可以看到,至少在身体训练、医疗保护这些方面,我们要好好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虽然姚明是篮球运动员,但是体育的根本是一样的,是靠身体吃饭。如果身体调理跟不上,那就谈不上技术提高,任何运动员都走不远。
蕊蕊受伤后,虽然只是一个事件,但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队员个性化的训练,对队员(不仅仅是天才主力)身体健康的保护,能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是天分能力俱佳的,我们都要珍惜。如果继续一刀切地盲目大运动量训练,再有天赋的运动员,也会提前夭折。这是对人才的浪费,更不利于中国排球市场推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