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十二月22日冬至
煞北
【冬至】
今天早上母亲父亲来电话,告诉我今天是冬至日,要我一定去买点饺子吃,冬至日吃了饺子,冬天时就不会冻坏手脚耳面。父亲这番话,听上去更像70年代供应及其匮乏年代的话。虽然心里感到好玩,但是还是按照习俗,中午吃了顿馄饨,晚上自己下了冷冻饺子,用老陈醋和酱油沾着吃。之后还不忘喝一碗热热的饺子汤。算是完成了冬至该做的事情。
然后上网看了看冬至的介绍。发现有以下内容: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按照农历和易经: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英语叫 Winter
Solstice。冬至之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人们常说的“进九”,也就是进入最冷的三九天了。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1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摘自网络)
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冬至当日,香港按照传统也会放假半日。近代海外华人初到美国,看到美国人及其重视感恩节,于是就把感恩节翻译成为洋冬至。可见冬至在海外华人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可是到了今天,中华大地,已经很少知道需要祭祖等事情了。
听说祭祖之事,还是当年在上海和祖父祖母在一起的时候,听他们讲解放前,家族里如何冬至祭祖。这些习俗,也不过解放后,才逐渐消失。不知道冬至祭祖,何时才能真正恢复。
【饺子】
饺子是闻名世界的中国食品,英语叫Chinese
Dumpling。由于饺子在海外中餐馆极受欢迎,后来这个就简化为“dumpling”。老外吃中国自助餐,一定会吃各类饺子。虽然那些饺子在中国人眼里,做的不怎么好吃。
饺子的来源,却和一位中国著名的医学家、东汉道士张仲景相关。据介绍: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
看到这样对饺子的介绍,真佩服古人医生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在古人来看,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善事。中国医家,本来脱胎于中国道家修炼。而道家修炼中很多手法,都涉及到养生、治病、草药、运动(如太极等)的运用。因此古代的中国医生,都要熟读中国的阴阳五行八卦易经等数,必须熟悉历法节气时辰。
很多时候,中国中医的道德标准也来自道家。道家和佛家一样,修炼中施善积德是及其关键的一部,无论是道中行德,还是佛家慈悲为怀,其实都是一样,要修炼者普济世人。古代道士修炼到一定阶段,一定要行道,而行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匿名行医。
在今天的很多仿古电视电影中,我们还是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就是中医医生,为穷人看病不要钱,施舍药物给穷苦之人。从神话剧“新白娘子”到其他各朝各代的故事改变的系列剧,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这在港台剧中尤其多。可见,道家普济世人的传统和道德标准,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仲景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值得今天中国医疗制度中从一人员好好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