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越剧电影红楼梦

(2006-02-23 22:45:00)
分类: 影音娱乐

回忆越剧电影红楼梦

共读西厢
 
很小的时候,一次工厂要放越剧电影红楼梦,大人们都对我说,“你算是上海人,到时我们听不懂就问你在唱啥”。当时只有四、五岁的我,既不知道越剧为何物,更不晓得红楼梦是个啥。看电影的时候,更是一句也听不懂。那些开始要我做翻译的大人们,一个个看得眼泪都下来,而我很快就在妈妈的怀里熟睡了。
 
后来回到上海,一次偶然的机会,电视台要放越剧电影红楼梦,长了几岁的我,当时已经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等有强烈的兴趣,也听说过这部很有名的越剧电影和红楼梦的故事概要,并隐隐约约记得当年那次在北方室外看红楼梦睡着的情形。鬼使神差的,我问祖父如何看待越剧电影红楼梦。祖父当时竖起大拇指叫好,说我一定会喜欢。
 
对于中国文学和戏曲非常喜欢的祖父,于是很耐心地先把红楼梦的故事详尽给我讲了一遍。过去只知道红楼梦是讲一个富家公子反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而这次从祖父的口中,才第一次听说石头和绛珠草下凡相爱的情节,让我这个喜欢中外神仙传说故事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不过当时我对越剧有点偏见,总觉得太乡土气,不如京昆来得高雅。但在祖父对这部越剧电影的推崇之下,我决定放下成见,好好看看。
 
晚上放映的时候,尽管电视是黑白,但影片开头的那片富丽堂皇的背景,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看惯了70年代电影中永远的贫下中农、工人、革命者的形象,觉得红楼梦中富贵豪华的场景很希奇。开始黛玉进府,王文娟饰演的黛玉转身的一个侧影,有一种令人不由自主屏息敛气的高洁。想到祖父讲的绛珠仙子的故事,只感到黛玉身上果然有股出尘的仙态。徐玉兰的宝玉出场,让我有些失望,外表和嗓子的脂粉气有点太浓,和我想象中的公子哥儿印象有点出入。但徐玉兰的表演让我叹服,特别是看到黛玉后,宝玉一系列的神情动作变化,非常扎眼,看着看着,慢慢也就接受了徐玉兰的宝玉形象。
 
由于对红楼梦故事的不熟悉,许多的细节并没有看到。不过一些主要的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荣禧堂的阴沉和宝玉遭打的场面让我看了心惊肉跳。黛玉园中葬花,虽然没有听懂唱词,但王文娟的表演,让我感受了黛玉的伤春情怀。宝黛两个在花园中看西厢记的镜头,即便是在黑白屏幕上,也显出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伦美奂。徐玉兰哭灵的那场戏感人至深。而王文娟在黛玉焚稿中的唱腔和表演,完完全全地把我这个小男孩给征服,并从此迷上了王文娟。看完黛玉焚稿后,我下决心要看小说红楼梦,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越剧,红楼小说成为我每年一次的必读课。幼年生活中的各种变迁,使得我和宝玉、黛玉在精神上更加贴近,红楼梦也成为了我的书墨知音。
 
八十年代电视剧红楼梦的出现,引起巨大轰动,但从个人角度来看,除了欧阳奋强的宝玉形象比较满意之外,对其他人我都不太喜欢。即便是得奖的邓婕,她演的凤姐也是泼妇和世俗气过多,缺乏大家风范的威严。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陈晓旭的黛玉在我看来,无论是气质、形象和表演,根本无法与王文娟相比。而电视剧自作聪明改编的后四十回故事,简直是漏洞百出、惨不忍睹,尤其是电视剧版的黛玉焚稿,可以说是彻底的失败。唯一的亮点是即将远嫁的探春和赵姨娘的告别,比较感人。后来听说拍了电影版,电影版的结尾以高鄂的后四十回为蓝本,还找来刘晓庆等人出演。但在看了电影版的广告和演员造型后,我顿时失去了任何兴趣去看电影版的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的越剧电影,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
 
越剧八十年代在上海复活,每年举办大奖赛。徐王两位艺术家的弟子中,冒出了如钱惠丽、钱丽亚、王志萍和单仰萍等出色的新人。钱惠丽高大的身形和较为男性化的面部线条,加上以假乱真的嗓音,成为徐派的不二传人。王志萍与王文娟不仅外形神似,嗓音也几乎一模一样。单仰萍以近似王文娟的美丽外形和柔和嗓音,成为王派的另一位接班人。其后徐王二人借改革之力,另组建了红楼剧团,二位老艺术家也常常登台演出、排演新戏,经常被邀请到海外演出,在当时戏剧界传为美谈。
 
之后我如愿地进入了大学文科系攻读英美文学,伴随我一起到大学报道的,就是看了多年、由俞平伯校订的繁体字版红楼梦。两年后百般无奈之下,我心不甘情不愿地办理了退学,准备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大学专业也换成了商科财会。想到未来,我意识到自己不得不和过去的文学世界告别。临行前,我把看了多年的红楼梦留在上海家中。之后几年,红楼梦从我生活中彻底消失。
 
90年代中期,完成本科学业后,我如愿找到一份工作,告别了洋插队艰苦的学生时代。几位洋插队的老友们,大家常常结伴到波士顿玩。一次在一个不起眼的唐人街租影带小店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的老电影,看来这些带子也没有人要租,老板娘看到我喜欢,就统统一美元一盒卖给了我。我问她还有没有其他老电影,她在后面搜寻了半天,又拿出了“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老电影,还有就是两盒装的彩色越剧电影红楼梦。看着盒带封面的黑白剧照以及徐玉兰王文娟的宝黛形象,当时忍不住鼻子一酸,如获至宝地买下了所有的老电影。不识相的老板娘高兴过了头,死拉住我不让走,又拿出一堆黄色录像带问要不要买,气得我差点把那些黄色录像带扔她身上。
 
虽然多年未看越剧电影,但孩提时代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当年许多未能看懂的情节,经过多年对小说的阅读和人生经历,如今都看到想到品到。由于对电影制作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更细致地看到导演岑范创新的导演手法,譬如当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混帐话”后。镜头转到了在外偷听的黛玉,黛玉听到宝玉的知心话后面露心醉笑容之外,电影还在拱门背景上加入了温暖金黄色泽,烘染了黛玉此时的百感交集。当黛玉听到傻丫头说宝钗宝玉成亲的消息,摄影镜头突然上拉,让观众看到一个如坠深渊的黛玉。黛玉临终前说“宝玉,你好”时,观众通过黛玉的双眼,看到在飘荡的纱帘上,宝玉含笑的形象,加深了悲剧效果。这些电影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戏剧舞台所不具备的、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唱词是越剧电影的一大成功之处,小时候听不太懂那些唱词,如今仔细一品,才发现越剧红楼梦艺术水准明显强于其他越剧剧目的地方,就是在于词藻。一方面,原著提供了丰富的诗词资源,如黛玉葬花,看着一身白色古装的王文娟声情并茂的表演,听着原著的葬花词,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在借用原著的诗词之外,越剧词作者也编写了一些经典的唱词。病榻上的王文娟,那段著名的黛玉焚稿唱腔,开首一句“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浅浅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对黛玉的描述,被双眉愁锁、一息奄奄的王文娟一唱,听得当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哭灵中宝玉四问紫鹃的对唱,唱词内容不仅呼应了黛玉冰清玉洁的一生,同时从情节上,宝玉问得合情合理,体现了他对黛玉的知音情深,而紫鹃答得怒而不怨,感人肺腑,听来令人心碎,这段问紫鹃,大有压倒高鄂续著的气势。
 
据说,越剧电影红楼梦是中国电影史上,上座率最高的戏剧电影,不仅在大陆受到广泛欢迎,在香港、东南亚如新加坡等地方,也是声誉卓著,是一部集古典艺术和通俗文化为一体的罕见精品。任何地方如果要举办中国戏剧电影展时,越剧红楼梦一定是必然之选。
 
如今徐玉兰、王文娟二位步入古稀之年,新一代的越剧明星们已经取而代之。但经典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却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它是中国戏剧电影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