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释道医 |
飘渺仙君网友,你的留言中有一句“佛魔无我
故无我、无佛、无魔、无万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佛道两家所讲,到底是“有”还是“无”。这一点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历来的争论非常多,直到后来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世,将佛道两家的理论相融合,才略微解决了这个有和无的关系,这是后话。现在我想先谈谈自己对于“无”的看法。
首先,“无”不是“道”,修炼的目的不是“无”,这点佛道两家相同。“无”,其实是种修炼的理论和手段。“有”相对应的是“色”,“无”相对应的是“空”。佛道两家都主张“无”和“空”,其实是为世人指出一个修炼的理论基础方向,不是让大家都去“空无”。这样做有以下原因。
首先,绝大部分世人,都是在“色有”中打滚。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色有”中,因此我们对“色”“有”非常看重,非常执著而放不下。我们为了名利和肉体的生存,不顾一切地去忙碌。而这些名利肉体其实都是不可长久的。即一切人间的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不是“不存在”,是“暂时存在”。但人是很固执的,因为我们从出生,就被各类的“色有”所熏陶,如考试、工作、挣钱、恋爱结婚、培养后代等,老板或老师的夸奖还是贬低,他人的闲言碎语,自己也常常在方方面面地去人比人,诸如此类的行为和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动。因此,就算是我们知道这些佛道的大道理,但根本没有勇气或能力来“放下”所有的“色有”。钱、工作、家庭、社会地位、名声等都放不下,因为这些是“体现”我们“自我”的标签,似乎这些一旦没有,我们便“不存在”,或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佛道两家出于救世济人的目的,希望世人能看清这些“不可长久”面目之下的真实内涵,放弃这些“中看不中用”的“色有”,从而转去追求真正的永恒、真正的自我。于是佛道需要给于那些愿意修炼的人一些修炼的方法和方向,指导修炼的大众如何才能洗去他们身上“色有”的污泥,继而达到还原自我的目的。但修炼是人的一种行为,如同所有其他人类的行为,如商业、政治、与人相处等,都需要一种理念来指导。于是,针对世人的“色有”的毛病,佛道开出了“空无”的修炼药方。告诉世人,“色有”的那些标签,不是我们的真正面目,不是天长日久的。因此世人应该跳出这个轮回的“怪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我,在“常乐我净”的大道境界,取得永恒。
为了说明“色有”的不可长久,于是佛道两家就使用“空无”的理论和修炼方法来教导世人。如果“色有”是人身上的泥巴,那么“空无”,便是一块肥皂,能够将人们心中难以去掉的“色有”的泥巴给清洗掉。因为只有去掉人身上的乱七八糟的“泥巴”样的各种标签,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与道相合的,即佛在心中,上帝在我心中,道在心中。如今的人,都被“色有”所掩盖,看到的自己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如今我们所谓的“我”是个假我,不是“真我”。当一个人修到“返璞归真”的程度,那这个人就找到真正的我,还原为真正的人,所谓仙家的“真人”定义就在于此。
可惜后世很多人不了解佛道,因此以为佛道两家是不管别人死活的冷酷的宗教,出家后不管爹妈子女等等。其实这都是误解。佛祖多次讲解“父母恩重”,全真祖师王重阳,要求弟子必须念“孝经”。得道之人,应该是“觉悟的有情之人”。不是万物皆空的。要修炼,佛道两家要求子弟必须先做个好人,一个人不孝不忠不诚,连个好人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当神仙。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子女都不好好对待,怎么可能让他去做神仙一个人逍遥自在?
因此,佛道的“空无”不是目的,更不是否认世间的一切。“空无”是一块能洗掉“色有”污泥的肥皂而已。禅宗大师们,得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得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得道后对“山水”的理解和得道前完全不一样了,但不是得道后,“山水”“爹妈”、“子女”都消失了。在看待“空无”方面,必须要注意,这个修炼的“药方子”,是针对世人的“色有”而开的。像所有的药方子一样,“空无”不是万能药,不可以乱吃,或“过量”吃。
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修道人修“空无”修过了头,一下子落入了佛祖所言的“断灭”的方向。从“色有”的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和在路上开车或骑自行车一样,刚开始学车的人,总以为右边最安全,而左边容易撞上对面的车。其实,过于靠右,一不小心你会离开马路撞向右边的人或物体,也很危险。因此开车骑车,太右太左都不对。修炼中的“色空”和“空无”也是和开车的“左右”是一样的。一味地认为“色空”最危险,所以拼命往“空无”靠,结果也会撞车。而历史上曾出现过,修炼人修“空”过了头,结果问自己,如果一切都空,那我在干啥,谁在修炼?如果魔鬼也是空的,我也是空的,那还用修炼?不是白费工夫?这种人修炼过头后,会出现走火入魔、精神失常,甚至导致自杀等行为。
上面的问题,在于那些修炼人把修“空”当成了目的。混淆了修炼的目的。试想,“空无”的肥皂将身上“色有”的泥巴洗去,但是身上的肥皂还在,还没有洗掉。所以洗去了泥巴,你身上又“粘上”肥皂,还是没有恢复你的本来面目,原来的“色空”泥巴所塑造的“假我”,又被“空无”的肥皂所塑造的“假我”所替代。还是在轮回中。如果一个人死抱住“空无”不放,那个“空无”也便成了他的另一种“色有”的魔障。所以“色有”和“空无”都是相对的,两者是人间的一种事物的不同阶段而已。一如泥巴沾在身上不舒服,肥皂沾在身上也一样让你不舒服。
这就是为何在“心经”中,观世音菩萨强调,“色不异空”“色既是空”的原因之一。不要以为得到了“空无”境界,便以为得道。在佛家“金刚经”中,佛祖再次提出,佛教是一叶小船,能帮助你修炼到达觉悟的彼岸。如果你把佛教当成了目的,船到了彼岸,你还在船里不上岸,此时,佛教就成为你的“魔障”了。所以才有了禅宗大师看到徒弟在就差一步“上岸”的情况下而打碎佛像的故事,目的是告诉徒弟,该上岸了,别老在船里坐着。
同样的道理,道家的修炼也是在完成一步后,再进一步时,会推翻过去那一步的修炼,以“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前进。佛道尚且如此,“空无”也一样,所有的学校或图书馆中的书籍理论都是如此。这些都是一种方法,一个方向性的提示,不是目的或真理。所以,“空无”本身不是道,只是修炼的工具。“无”不代表“悟”,这点请注意,千万不要落入一切“空无”、“断灭”之中。佛道两家,反对纯粹的“色”,反对纯粹的“空”。超越色空有无,才是更高一层的境界。
前一篇:略谈红楼梦中三位男性
后一篇:闲聊凤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