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体坛博弈 |
中国的教练比较喜欢“听话”的队员,这样的队员对于教练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容易训练,所以教练如果喜欢的队员都是“三好学生”,“5分加绵羊”,也就不能责怪队员没有场上应变能力,因为队员是指望教练来下命令再执行命令的,如果教练也没有了主意,那你叫队员怎么办?男女排都有这个问题。
根据我在商业界多年的经验,富有挑战思维的人,往往会“不太听话”。如果遇到赏识和信任自己的老板后,他们就有机会放开手脚做事,为自己的老板和公司带来极大的利益,这样的老板不会为了这个人老和自己意见不同而不高兴,反而和他平等交流。如果不幸是遇到一个老板只喜欢下人“听话执行任务不关心其他”,就会认为这种人太不听话,是个麻烦人,虽有能力却老和自己做对,往往在利用完这个人的能力后,就找个机会将他踢走。第一种情况,典型例子就是中国古代唐太宗和魏征,创立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第二种情况,例子有春秋霸主吴王怒斩伍子胥,西方商界有轰动一时的老福特解雇李-艾科卡的事件,其结果是吴王的霸主最后被越王勾践替代,而李-艾科卡转而辅佐克莱斯勒成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和福特、通用三分天下。
不太听话的队员往往有主见,反而能够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成为场上的核心。我们女排中,冯坤是个好的将才,能很好地一心一意地执行教练意图和任务,但是你要她多想,她就有点顾虑,因此冯坤至少现在还不是个帅才,所以她应变能力就差,需要教练在场上出现不利情况时给她点子,不然她就会变得很保守,只打教科书的套路。
根据个人的一些体会,二传手有时候需要给进攻手一点挑战和更多的信任,不要太“实际”,别一看到其他攻手被拦就不敢传给他们了,乖乖地光打4号位, 这样只会更打击自己进攻手们的信心。如果一个二传手的思路是,反正我的传球是到位了,你们扣不过去就不是我的责任了,那这个二传手就不能成为核心。是个典型的被动型二传。现在很多国内二传手老传四号位,就是这种心理因素作祟。
孙晋芳就属于有帅才的二传手,不仅能主动调配战术,还能在精神上鼓动队员,当年好像就是她,在81年世界杯的最后比赛对日本的时候,大喊一声“拼啦”,后来还演化成为“女排拼搏精神”,这和袁伟明的“大度”“纵容”和“信任”有关系。天津的丁红莹,尽管不像孙晋芳那么外向,但在场上也很有孙晋芳那样的号召力。冯坤在这方面需要提高,也许有人讲这是个人的气质和修养问题,部分是天生,但是后天积累培养很重要。这种能力也会影响传球和分配球的水平。一旦冯坤成为了帅才,她的传球和分配意识会更上一层楼。
进攻队员的领导力,一方面取决与自身进攻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场上的经验和判断。80年代世界冠军美国男排的凯拉里就是这样的队员,他能在场上提醒其他队员的进攻和防守的跑位,并能在情绪上带动其他人。其实他的进攻实力并非很好,但是他敢下手,就算是被拦,他也不会垂头伤气,而是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人,其他队员就容易信任。郎平在84、85年的时候,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张蓉芳退役后,她在自己绝对进攻实力(特别是弹跳)已经下降很多而时常被拦的情况下,几乎一个人在比赛中挑起重担,率领年轻队员,拿下85年世界冠军并战胜了世界女排明星联队,姜英、侯玉珠也因此成熟,为女排在1986年再次夺冠打下基础。这些就是进攻队员中的帅才。
88年兵败后,女排的场上核心较为薄弱。其实不乏有实力的队员(如李月明等),但是没有帅才的人物出现。孙玥和赖大姐也只是将才。女排在90年代中后期能够中兴,主要原因是有了位灵活多变的天才教练郎平,所以场上没有核心的弱点被郎平出色的应变指挥所弥补。
陈忠和时代,最有场上号召力的当属赵蕊蕊,其次周苏红和冯坤。冯坤由于和赵、周的配合及富实力和创意,因此核心雏形开始出现。可惜赵蕊蕊的受伤,极大地影响了冯坤的情绪04奥运的胜利,其实是冯坤以及其他队员,在赵蕊蕊意外受伤后,在一种心理上破釜沉舟的逆反式大爆发中而取得,但这一幕未来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奥运之后,压力骤减,多种伤病并发,身心俱疲,冯坤情绪低落,周苏红激情不再。但是这两个人,也的确是现在唯一有能力联合成为核心的潜力对象,从这点来讲,老陈要培养冯、周成为核心,是有道理的。可惜,周苏红进攻实力有限,未来很否和冯坤搭档成功,拭目以待。
回到“听话”话题,现在我们选队员,是不是一定要选听话的?当然队员的纪律性是很重要,但是思考比较另类,确是领袖气质所必需的一点,光会听话的队员成不了领袖。所以一些思考“古怪”或“反常”的队员,也不要一概抹倒。有时候新队员比较幼稚,会提出反向意见,但是教练是否应该引导队员,让他们多思考问题,而不是训斥他们不听话,不符合自己的排球思路,倚老卖老?上海队过去的二传手小诸,也是一位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队员,在国内的二传手中非常另类,但她能在上海队成功,和蔡斌的开明思路息息相关。今后我们是否应该鼓励队员们,都要有些独立思考能力。
应变能力在比赛中,需要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开放“不信邪”的思路。一个听话的队员,一遇到困难,就会像饥饿的婴儿找妈妈一样来指望教练“喂他”。而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帅才”,却能够成为教练的“智慧合伙人”,能够在教练想不到的地方,帮他想出主意,甚至立刻在场上调整打法逆转不利形势。但不要忘了,这样的“合伙人”是长期锻炼出来的,这样的“合作”,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奢望这样的“核心”天上落馅饼一般出现。培养他们,首先需要找到有这样潜力的队员,而后需要时间。而他们往往出现的最初状态,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冲头。关键就看我们的教练,有没有这个气量,接纳忍受这些璞玉的粗糙、棱角和刺儿头,不是去磨平他们的触角,而是因势利导,让他们的触角,在合理的训练和实践中,更加敏感聪明,从而成为教练的“脑外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