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体坛博弈 |
从大冠军后面几场比赛中,基本上中国女排的立体化有了一点眉目,虽然打得有点跌跌撞撞,效果一般,但新的立体战术,初露端倪。目前中国女排应该考虑真正地将立体化引入原来的技术体系中,然后逐步加强立体化的程度。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副攻快变战术现在有被欧美看破的危险,而同时4号位强攻实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后攻作为常用战术,可以增加进攻点和激活传统的快变战术。
作为短期的调整(一年左右),女排可以利用现有的队员,在不改变女排现在的技战术体系情况下,初步建立一个立体战术的框架,借此改善女排当前的一些进攻上的问题。在下的战术体系建议的前提,是副攻仍然以张、刘为主,蕊蕊回归也不大可能打全场;主攻也没有其他人选,以楚、李为主,杨昊替补。这个阵容基本以2005大冠军的队员为基础。位置如下:大主攻:李娟,大副攻:张平,小主攻:楚金铃,小副攻:刘亚南,接应:周苏红。这个阵容,不出意外,应该是2006年世界锦标赛的主力。
这个立体打法理论框架很简单,主要就是利用两个主攻打后排,一个在前排四号位,另一个就打1号位后排。不算是尽善尽美,但在进攻上,可以补充前排快攻和强攻进攻的不足,增加至少一个稳定的后排进攻点,这个框架有点俄罗斯主攻打法的味道,再结合现有中国女排快攻战术体系。听来简单,但实际运用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此外,与俄罗斯不同的是,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6号位的战术攻。
第一、前排两点
-------------------------------- 网前
李娟 张平 冯坤 前排位置
周苏红 刘亚南 楚金铃后排位置
(以上仅为举例参考)
从打立体化来说,大楚后攻能力最强,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大楚的后排攻,以弥补前排两点攻的弱势。从立体进攻方面,大楚此时在后排,可以打1和6号位后攻。其实最主要的是必须发挥大楚的1号位。因为1号位在2号位后排,后攻线路长,对方拦网难度大。但对进攻队员的力量要求极高,所以这个点,如果大楚能打开的话,特别是在调整防守反击时,可以改变中国女排前排两点只能打4号位的弱势情况,并能够两边牵制对方的拦网。
如果一传到位时,一种办法,是让大楚跑动到6号位(3号位后排),配合前排张平,打后排快速战术进攻,减低张平在2、3号位的进攻压力。如张平可以跑向2号位,然后大楚从6号位起跳到三号位远网进攻。或者张平打3号位而大楚就在1号位后排强攻,同时结合李娟前排平拉开和跑动进攻。对于大楚来讲应该没有问题。另一种方案,就是让大楚更多地专注打1号位后攻,而让周苏红打6号位战术后攻,尽管周的弹跳和力量略差,但是她的空中飞行能力不错,个人速度非常快,而6号位在场地正中,在所有的后攻位置中最好打,不需要太长的扣球线,扣球还可以左右选择线路,这样能发挥周苏红的灵活手腕巧打后攻,再加上1号位大楚。整体的进攻点分散,而且对对方拦网手的牵扯力更大。从身体条件来看,周苏红不出意外应该能胜任。
如果一传不到位,二传手冯坤就拉出来,此时,二传就有两个强攻点可以传,李娟的4号位和大楚的1号位(此刻周苏红的6号位战术攻就不能打了,原因在后解释)。这样一来,至少比过去增加了一个强力进攻点,减低对李娟4号位的压力。这个打法前提是李娟必须对对方拦网有一定的牵扯能力,不然大楚的1号位进攻压力就太大。目前看来,李娟的调整进攻能力在对方定点双人拦网(这里及下文所有的拦网代表欧美强队)的时候,进攻威力有限,因此未来李娟调整进攻时,只能尽量像杨昊那样打速度和打手出界。大冠军比赛中,看得出李娟扣球点高而且手法不错,如果对方没有很完整的双人定点拦网,李娟还是有一定的突破能力,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牵制对方拦网。这么一来,立体战术就可行了。当然届时还要看大楚的1号位能不能下球,以及二传手的战术分配。
第二、前排三点
------------------------------------ 网前
楚金铃 刘亚南 周苏红 前排位置
冯坤 张娜(张平) 李娟 后排位置
(以上仅为举例参考)
我们一直有种错觉,好像前排三点我们没有问题。其实这是个假象,只能讲相对于我们前排两点好一些。过去认为前排三点基本没问题,是因为三人的快攻战术花样多。但现在随着对方破一传或破我们传攻节奏的发球越来越多,我们前排三点快攻花样已经不再那么容易地运用,所以原来的三点进攻威力明显下降。现在前排三点时有楚、刘、周, 而强攻突破只有大楚一个人,刘、周都没有2、3号位强打突破能力。后攻点就剩下李娟。当一传不到位,由于李娟力量不够,要求李娟打大楚那样的1号位大斜线进攻非常勉强,。这样冯坤只能传给大楚4号位,对方就会专心拦大楚。
当然,李娟的力量,打类似6号位战术后攻球应没问题。在一传到位的时候,可以为前排刘、周的进攻锦上添花,减少日益增加的对方拦网压力。但在一传不到位时,李娟就不能通过后排6号位强攻(不再是有前排掩护的战术后攻了)雪中送炭。原因在于,在一传不到位的时候强打6号位后攻,除了李娟力量不够之外,此时刘、周的跑动已没有任何牵扯作用,6号位强攻(不是前面讲的快速战术后攻)进攻点就明显暴露,往往容易被拦(对方容易形成3人拦网),所以不能作为一个稳定的调整强攻点来打。大冠军比赛(好像是对日本、波兰)的时候,李娟的6号位后攻数次被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也有二传配合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的前排三点,就只有大楚一个人能强攻。如果大楚强攻不能下球,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又没有远网快攻等手段,前排三点反而“卡轮”。大冠军的时候,我们三点攻“卡轮”基本上是这个原因,当时就算后排张娜频频起球,但前排没有办法成功地打防反,结果不是4号位被拦死,就是被对方防守起球后倒打防反得分。所以目前,倒是女排前排三点的时候,一旦一传不到位,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排进攻点,以现在的副攻突破水平,三点轮次就容易卡轮。我们除了寄希望一传起球到位打快攻,没有太多其他办法。
当然,各位可以说冯坤为何不传周苏红打二号位强攻?但大家心知肚明,近来周苏红已极少打二号位强攻,这也是目前女排无法避免的一个弱点。到此时(如大冠军对巴西和美国队时),场上队员只能眼巴巴希望后排张娜能奇迹般地传出一个个到位的一传,让刘、周打战术快攻。现实是,特别在防反时,面对欧美的强大进攻,就算张娜是八臂哪吒,她又如何能够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一传精确到位的任务?因此如今女排的前排三点攻急需一个强大的后攻点来支援。
在现有的条件下打立体强攻,李娟尚不能担任后排强攻的角色,一种办法,就是张娜不替换张平下场,让张平待在后排,打1号位后排强攻。而李娟跑位到6号位打战术后攻。这样一来,基本还能保持场上4号位和1号位的强攻点。张娜不定期地换人休息,不再是定点换张平的这个位置。缺点是,张平的后排技术不是特别好。
另一种不太稳定的办法就是让杨昊换李娟上场。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立体进攻体系,杨昊这样换上换下,容易破坏场上进攻节奏,其效果也只能是一种“临时偷袭”的做法,打法不够系统化。而杨昊的状况最多打到2006,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是过渡。当然如果杨昊身体奇迹般地复原,那这个问题暂时可以解决,就让杨打主力主攻。尽管杨昊过去一般是打6号位战术后排攻,打一号位后攻,按照她受伤前的状况,她的扣球力量和点。
第三、其他话题
首先,在这个阵容中,李娟应该站在大主攻的位置,这样才能利用大楚强大的后攻能力,解决前排两点的困境,并且在情况允许之下,甚至可以利用周苏红的后排战术攻补充大楚。如果大楚打大主攻和张平在前排,让两个真正能打后排强攻的队员并列,有点浪费资源,尤其是转到后排后,楚、张的防守都略差,张娜必须换张平,这就不能充分利用两个人的后排强攻能力。而当李娟(小主攻)和周苏红转到后排时,两个人都没有绝对力量打后排强攻,这样这一轮两点攻就少一个后排强攻点,两点攻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最好的结果就是周苏红、张平、杨昊能够胜任6号位和1号位的后攻任务,特别是张平/杨昊的1号位,非常重要(也就是当大楚到了前排时,承担后排1号位的进攻重担)。这一点(张平/杨昊)能否打成,关系到女排能否初步实行全面立体化的战术体系。另一个希望,就是李娟能否短期内提高进攻力量,有实力完全负担起1号位后攻的重担。
也有网友提议让张平打接应。如果杨昊和李娟都没有可能打,让张平打接应不失为一个理论上可行的办法。但张平的地板功夫无法和周苏红相比,在现在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中,张平无法即承担周苏红的一传防守和前排跑动进攻,又负担1号位后排强攻的角色。所以我认为让张平打周苏红的位置是不现实的,张平的体力会吃不消,如果张平不接一传和防守,那就需要陈忠和对中国女排的防守体系重新设立,现在这么作风险太高。
当前的中国女排,如果保持现在的副攻接应体系(张刘周)不变,那就必须要有两个能打后排强力进攻的主攻手,才能真正地、初步地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进攻体系,以弥补传统快攻和主攻不强的弱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一传到位率的高度依赖性,并可以让“张刘周”的快攻战术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就要看李娟能不能真正地打后排强攻。如果解决李娟的后攻,那这个体系就初步可以运用,不然立体化只能是个半成品。
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现在这几个老队员的身体状况(张平、周苏红、杨昊)是否允许这么打。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话题,在此就不再细说。还是那句话,任何先进的进攻技战术,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短期的调整(一年左右),女排可以利用现有的队员,在不改变女排现在的技战术体系情况下,初步建立一个立体战术的框架,借此改善女排当前的一些进攻上的问题。在下的战术体系建议的前提,是副攻仍然以张、刘为主,蕊蕊回归也不大可能打全场;主攻也没有其他人选,以楚、李为主,杨昊替补。这个阵容基本以2005大冠军的队员为基础。位置如下:大主攻:李娟,大副攻:张平,小主攻:楚金铃,小副攻:刘亚南,接应:周苏红。这个阵容,不出意外,应该是2006年世界锦标赛的主力。
这个立体打法理论框架很简单,主要就是利用两个主攻打后排,一个在前排四号位,另一个就打1号位后排。不算是尽善尽美,但在进攻上,可以补充前排快攻和强攻进攻的不足,增加至少一个稳定的后排进攻点,这个框架有点俄罗斯主攻打法的味道,再结合现有中国女排快攻战术体系。听来简单,但实际运用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此外,与俄罗斯不同的是,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6号位的战术攻。
第一、前排两点
-------------------------------- 网前
李娟
周苏红 刘亚南 楚金铃后排位置
(以上仅为举例参考)
从打立体化来说,大楚后攻能力最强,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大楚的后排攻,以弥补前排两点攻的弱势。从立体进攻方面,大楚此时在后排,可以打1和6号位后攻。其实最主要的是必须发挥大楚的1号位。因为1号位在2号位后排,后攻线路长,对方拦网难度大。但对进攻队员的力量要求极高,所以这个点,如果大楚能打开的话,特别是在调整防守反击时,可以改变中国女排前排两点只能打4号位的弱势情况,并能够两边牵制对方的拦网。
如果一传到位时,一种办法,是让大楚跑动到6号位(3号位后排),配合前排张平,打后排快速战术进攻,减低张平在2、3号位的进攻压力。如张平可以跑向2号位,然后大楚从6号位起跳到三号位远网进攻。或者张平打3号位而大楚就在1号位后排强攻,同时结合李娟前排平拉开和跑动进攻。对于大楚来讲应该没有问题。另一种方案,就是让大楚更多地专注打1号位后攻,而让周苏红打6号位战术后攻,尽管周的弹跳和力量略差,但是她的空中飞行能力不错,个人速度非常快,而6号位在场地正中,在所有的后攻位置中最好打,不需要太长的扣球线,扣球还可以左右选择线路,这样能发挥周苏红的灵活手腕巧打后攻,再加上1号位大楚。整体的进攻点分散,而且对对方拦网手的牵扯力更大。从身体条件来看,周苏红不出意外应该能胜任。
如果一传不到位,二传手冯坤就拉出来,此时,二传就有两个强攻点可以传,李娟的4号位和大楚的1号位(此刻周苏红的6号位战术攻就不能打了,原因在后解释)。这样一来,至少比过去增加了一个强力进攻点,减低对李娟4号位的压力。这个打法前提是李娟必须对对方拦网有一定的牵扯能力,不然大楚的1号位进攻压力就太大。目前看来,李娟的调整进攻能力在对方定点双人拦网(这里及下文所有的拦网代表欧美强队)的时候,进攻威力有限,因此未来李娟调整进攻时,只能尽量像杨昊那样打速度和打手出界。大冠军比赛中,看得出李娟扣球点高而且手法不错,如果对方没有很完整的双人定点拦网,李娟还是有一定的突破能力,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牵制对方拦网。这么一来,立体战术就可行了。当然届时还要看大楚的1号位能不能下球,以及二传手的战术分配。
第二、前排三点
------------------------------------ 网前
楚金铃 刘亚南
冯坤
(以上仅为举例参考)
我们一直有种错觉,好像前排三点我们没有问题。其实这是个假象,只能讲相对于我们前排两点好一些。过去认为前排三点基本没问题,是因为三人的快攻战术花样多。但现在随着对方破一传或破我们传攻节奏的发球越来越多,我们前排三点快攻花样已经不再那么容易地运用,所以原来的三点进攻威力明显下降。现在前排三点时有楚、刘、周, 而强攻突破只有大楚一个人,刘、周都没有2、3号位强打突破能力。后攻点就剩下李娟。当一传不到位,由于李娟力量不够,要求李娟打大楚那样的1号位大斜线进攻非常勉强,。这样冯坤只能传给大楚4号位,对方就会专心拦大楚。
当然,李娟的力量,打类似6号位战术后攻球应没问题。在一传到位的时候,可以为前排刘、周的进攻锦上添花,减少日益增加的对方拦网压力。但在一传不到位时,李娟就不能通过后排6号位强攻(不再是有前排掩护的战术后攻了)雪中送炭。原因在于,在一传不到位的时候强打6号位后攻,除了李娟力量不够之外,此时刘、周的跑动已没有任何牵扯作用,6号位强攻(不是前面讲的快速战术后攻)进攻点就明显暴露,往往容易被拦(对方容易形成3人拦网),所以不能作为一个稳定的调整强攻点来打。大冠军比赛(好像是对日本、波兰)的时候,李娟的6号位后攻数次被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也有二传配合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的前排三点,就只有大楚一个人能强攻。如果大楚强攻不能下球,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又没有远网快攻等手段,前排三点反而“卡轮”。大冠军的时候,我们三点攻“卡轮”基本上是这个原因,当时就算后排张娜频频起球,但前排没有办法成功地打防反,结果不是4号位被拦死,就是被对方防守起球后倒打防反得分。所以目前,倒是女排前排三点的时候,一旦一传不到位,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排进攻点,以现在的副攻突破水平,三点轮次就容易卡轮。我们除了寄希望一传起球到位打快攻,没有太多其他办法。
当然,各位可以说冯坤为何不传周苏红打二号位强攻?但大家心知肚明,近来周苏红已极少打二号位强攻,这也是目前女排无法避免的一个弱点。到此时(如大冠军对巴西和美国队时),场上队员只能眼巴巴希望后排张娜能奇迹般地传出一个个到位的一传,让刘、周打战术快攻。现实是,特别在防反时,面对欧美的强大进攻,就算张娜是八臂哪吒,她又如何能够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一传精确到位的任务?因此如今女排的前排三点攻急需一个强大的后攻点来支援。
在现有的条件下打立体强攻,李娟尚不能担任后排强攻的角色,一种办法,就是张娜不替换张平下场,让张平待在后排,打1号位后排强攻。而李娟跑位到6号位打战术后攻。这样一来,基本还能保持场上4号位和1号位的强攻点。张娜不定期地换人休息,不再是定点换张平的这个位置。缺点是,张平的后排技术不是特别好。
另一种不太稳定的办法就是让杨昊换李娟上场。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立体进攻体系,杨昊这样换上换下,容易破坏场上进攻节奏,其效果也只能是一种“临时偷袭”的做法,打法不够系统化。而杨昊的状况最多打到2006,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是过渡。当然如果杨昊身体奇迹般地复原,那这个问题暂时可以解决,就让杨打主力主攻。尽管杨昊过去一般是打6号位战术后排攻,打一号位后攻,按照她受伤前的状况,她的扣球力量和点。
第三、其他话题
首先,在这个阵容中,李娟应该站在大主攻的位置,这样才能利用大楚强大的后攻能力,解决前排两点的困境,并且在情况允许之下,甚至可以利用周苏红的后排战术攻补充大楚。如果大楚打大主攻和张平在前排,让两个真正能打后排强攻的队员并列,有点浪费资源,尤其是转到后排后,楚、张的防守都略差,张娜必须换张平,这就不能充分利用两个人的后排强攻能力。而当李娟(小主攻)和周苏红转到后排时,两个人都没有绝对力量打后排强攻,这样这一轮两点攻就少一个后排强攻点,两点攻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最好的结果就是周苏红、张平、杨昊能够胜任6号位和1号位的后攻任务,特别是张平/杨昊的1号位,非常重要(也就是当大楚到了前排时,承担后排1号位的进攻重担)。这一点(张平/杨昊)能否打成,关系到女排能否初步实行全面立体化的战术体系。另一个希望,就是李娟能否短期内提高进攻力量,有实力完全负担起1号位后攻的重担。
也有网友提议让张平打接应。如果杨昊和李娟都没有可能打,让张平打接应不失为一个理论上可行的办法。但张平的地板功夫无法和周苏红相比,在现在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中,张平无法即承担周苏红的一传防守和前排跑动进攻,又负担1号位后排强攻的角色。所以我认为让张平打周苏红的位置是不现实的,张平的体力会吃不消,如果张平不接一传和防守,那就需要陈忠和对中国女排的防守体系重新设立,现在这么作风险太高。
当前的中国女排,如果保持现在的副攻接应体系(张刘周)不变,那就必须要有两个能打后排强力进攻的主攻手,才能真正地、初步地建立起一个立体的进攻体系,以弥补传统快攻和主攻不强的弱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一传到位率的高度依赖性,并可以让“张刘周”的快攻战术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就要看李娟能不能真正地打后排强攻。如果解决李娟的后攻,那这个体系就初步可以运用,不然立体化只能是个半成品。
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现在这几个老队员的身体状况(张平、周苏红、杨昊)是否允许这么打。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话题,在此就不再细说。还是那句话,任何先进的进攻技战术,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才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