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4)——华野四个兵团重新会合,中央明令粟裕统一华

(2017-08-31 19:09:42)
标签:

编制

分类: 煮酒论史:真实粟裕
             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4)
         ——华野四个兵团重新会合,中央明令粟裕统一华野全军,粟裕重组山东兵团 
                                                       张雄文

       4、粟裕率外线作战的华野两个兵团杀回山东,华野四个兵团重新汇合,毛泽东明令粟裕统一指挥华野全军,粟裕重组山东兵团 
  
      (1)、华东野战军四个兵团重新会合,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身份,奉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命令“担负全军指挥”

     1948年7月,粟裕向毛泽东建议曾一度内线与外线分兵作战的华野全军“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毛泽东很快予以批准,指令“由粟裕(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和陈士榘(华野参谋长)、唐亮(华野政治部主任)、张震(华野副参谋长)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

      为确保这一战役取胜,8月10日,粟裕又向毛泽东建议“集中华野全军(包括许谭兵团、韦吉兵团在内)30万人,或先攻济南,或先转到外线打大规模歼灭战”;8月23日,他再次建议调华野苏北兵团(即韦吉兵团)从江苏北上参加济南战役。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同意调苏北兵团主力参加攻济及打援战役”。

      随后,粟裕亲率的华东野战军两个兵团的主力与韦国清的苏北兵团开始向山东集中,与留在山东的许世友、谭震林内线兵团集中打大仗,华野全军参战兵力达到15个纵队32万人。

       这是华东野战军从1947年7月奉毛泽东指令分兵以来,全军四个兵团再次会合。陈毅的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从未解职,因在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担任副司令员,华野总部和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成为华野全军的最高负责人。1948年9月,毛泽东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华东局和饶漱石从此不再直接指挥山东兵团。

     (2)、粟裕“攻击打援”部署,将山东兵团与外线兵团混编

       8月25日至29日,粟裕以华野代前委书记的身份,在曲阜主持了各纵队以上将领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制定攻济打援的具体作战部署。

       他将华野全军初步分为攻城和打援两大集团,其中又细分为攻坚、打援、阻援和扫荡4个部分,具体是:

       一、攻坚集团,由东、西两个兵团组成:一是以原山东兵团的9纵、13纵及渤海纵队(6个团)共24个团为攻坚东兵团;二是以原华野外线兵团的3纵、10纵及鲁中南纵队(4个团)共19个团组成攻坚西兵团。

       二、打援集团,由原华野外线兵团所属的1纵、6纵、中野11纵山东兵团的7纵苏北兵团7个团和鲁中南纵队4个团共52个团组成。

      三、阻援集团,由原华野外线兵团4纵、8纵和冀鲁豫两个独立旅共20个团组成。

      四、扫荡部队,由原华野外线兵团的两广纵队和野司特务团组成。

       粟裕这一作战部署的要旨是,为保持指挥上的高度统一和内部团结,克服“七月分兵”后带来的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特意将集中作战的华野全军混合编为攻城与打援两大集团。

       山东兵团下辖7纵、9纵和13纵三个纵队,以及其指挥的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共10万余人,约占华野全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但参加攻坚即攻城集团的仅为山东兵团的大部而非全部,其所属的七纵和半个鲁中南纵队被划入打援集团。

       与此同时,粟裕为加强攻城集团的兵力,将华野外线兵团的3纵、10纵、特种兵纵队的一半(含炮团、工兵团和坦克分队)投入攻城作战,战役发起不久又将两广纵队与野司警卫团编入攻城集团。此外,粟裕还安排了渤海军区部队、华北冀鲁豫军区部队参加攻城作战。

      攻城集团东西两个兵团总兵力为14万人,其中原山东兵团部队约8万人,占攻城集团总兵力的百分之六十;攻城集团中的原华野外线兵团部队和其他部队人数约6万人,占攻城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

     攻城集团的主力是9纵、13纵、3纵和10纵,即山东兵团和外线兵团各占两个

      因而,攻城集团中原山东兵团部队虽占多数,但并不是攻城集团的全部。

       这种两军会合后为融洽内部关系、加强团结、防止山头主义的混编,毛泽东早在长征途中便实施过。

       1935年8月,中共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不久,毛泽东便将两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

       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1、3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4、30军组成,归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统率行动;左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9、31、33军组成,归张国焘与红军总司令部统率行动。

       8月31日,粟裕与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联合署名将作战部署上报毛泽东,攻城战斗,拟定于9月16日开始。毛泽东于9月2日复电说,“完全同意”他们“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部署”。

        粟裕当天便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名义,正式签发了华东野战军济徐作战(即攻济打援战役)预备命令。
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4)——华野四个兵团重新会合,中央明令粟裕统一华
    1948年9月2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签发
华东野战军济徐作战(即攻济打援战役)预备命令

(3)、毛泽东准备让陈毅从中原野战军回华野,未实现。粟裕由饶漱石协助,再次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重组山东兵团


       中原野战军陈谢集团,独立作战一段时间便有了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不想再归中原野战军总部指挥,被中原野战军负责人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和张际春联名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评说:“四纵(即陈谢大军)干部中,有的背了与陈粟、刘邓并列的所谓陈谢大军的包袱,要求单独活动。(《关于中原部队战力和整训工作致中共中央的报告》)”

      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也因“七月分兵”独立作战一段时间,也有了违背中央和华野前委的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清楚粟裕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名义指挥的环境相当艰难,正如不久后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所说:“中央对各兵团服从中央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而且,粟裕代司令员、代政委一肩挑,一面指挥作战,一面要考虑内部关系,精力也十分有限。
因而,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毛泽东打算让已调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工作,但仍然兼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返回华野,帮助粟裕整顿内部纪律。

       9月22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华野粟裕、谭震林,要求解放战争第三年全军歼灭蒋介石正规军116个旅,其中华野的任务是40个旅,居于全军各野战军首位。

      为使华野顺利完成这一首屈一指的艰巨任务,他在电报中说:“华野此次战役(济南战役)后,必须有一时期休整,那时拟请陈毅同志回至该部,帮助粟裕对内部关系加以调整。

       但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已于7月25日赴中央开会,陈毅以副书记身份主持中原局工作。邓小平滞留中央时间颇长,后来直到10月11日才返部,陈毅一时也离不开中原局。邓小平返部后,陈毅又因其他事情耽搁,只得向毛泽东致电说明暂时不能返回华野。

      毛泽东于10月15日复电陈毅,“同意暂时不去华野”。陈毅不能返回华野,毛泽东想到了刚从中央开会回到华东局的饶漱石。饶漱石虽不在华东野战军具体任职,却是华东局书记和华东军区政委,可说是广义上的“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

      9月27日,毛泽东致电饶漱石,指令说:“到华野前委后,可帮助工作一个时期。”②这个“帮助”,显然即是几天前要求陈毅的“帮助粟裕对内部关系加以调整”。

      9月30日,因故未能返回华野帮助粟裕整顿的陈毅对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很关切。他在河南宝丰县中原军区驻地致电饶漱石和粟裕等人并报毛泽东,提出了三点建议。最后要求华野“各纵委与前委各同志均应有简略发言,作自我批评,以便造成更好的团结”,“在粟(裕)、谭(震林)领导之下,便利执行新任务”。

      10月5日,华野师以上干部参加的第二次前委扩大会议正式召开,粟裕再次以代前委书记身份主持会议,华野所属14个纵队(缺苏北11纵)及特种兵纵队、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华野所属各机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饶漱石传达了中央9月会议精神,强调说:“中央责成我要在华野全军展开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对不服从前委领导的违反纪律的各负责同志要执行纪律处分。”

      他结合华野实际情况批评说:“此次打济南,我们估计这次战役将是空前的,中央对各兵团服从中央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可是有些同志竟闹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不尊重前委的领导,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

       随后,各纵队和各师主要负责人开展了批评和自我评价。

       为防止再度出现陈毅所说的“军阀主义、本位主义”,避免将华野司令部视为“西兵团”的山头主义行为,粟裕决定对原山东兵团进行重新组编。

        山东兵团原下辖7纵、9纵和13纵,粟裕将其主力9纵与原外线兵团的10纵进行调换,即新的山东兵团下辖7纵、10纵和13纵,9纵则和1纵、3纵、4纵、6纵、8纵、鲁中南纵队等部队一样,由华野司令部直辖。

      随后的淮海战役中,山东兵团的编制虽然还在,但与原山东兵团已非一回事,整个兵团完全融入华野全军之中。

      苏北兵团因组建时间短,而且一直归华野司令部指挥,因而依然下辖2纵、11纵和12纵。

(4)、粟裕部署淮海战役,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身份颁布命令,将华野全军分四路进兵
 
       1948年10月23日,粟裕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身份,意气风发地签发了淮海战役的预备命令。他决定集中华野全军38万人马(含归华野指挥的中野11纵),浩浩荡荡分四路进兵:

       1、东路,即左翼,为苏北兵团,由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2纵、中野11纵、12纵队共3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25军,阻止其向新安镇退却,同时以一部首先切断黄百韬向海州、连云港东逃之路;

       2、中路,为华野总部,由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亲自统率1、4、6、8、9纵、鲁中纵队、炮兵纵队等7个纵队,兵分5路,向黄百韬兵团驻地进击,并同11纵、江淮独立旅等部,实施南北对进,突击包围黄百韬;

       3、西路,即右翼,为山东兵团,由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7、10、13纵(后因许世友生病,由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切断黄百韬兵团西逃的去路;

      4、徐州西北一路,为3纵、两广纵队、冀鲁豫独立旅,配合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向徐州以西进攻,力求拖住孙元良兵团不能东援,并胁迫邱清泉兵团不敢东援,以保证东线主力包围、歼灭黄百韬。
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4)——华野四个兵团重新会合,中央明令粟裕统一华

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4)——华野四个兵团重新会合,中央明令粟裕统一华


    (5)、毛泽东设想,淮海战役结束后,将华东野战军重新分为东西两个兵团,但没有实行
    
       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起草了著名的《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重申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

       他分析说,淮海战役结束后,山东和苏北将打成一片,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只能固守徐蚌线及其周围。

      这时候,他打算将华东野战军再次一分为二,组成东西两个兵团,东兵团留在华东的苏北、苏中作战;西兵团则西出中原的河南、安徽两省,协同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攻取中原大地的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以及大别山等广阔的地盘。

       他说,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因兵力不足”,不能像华野的济南战役与淮海战役那样打大仗,但华野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6—69页。)。

        很明显,毛泽东的这一设想与粟裕开始的提议一样,也依然还是目标有限的“小淮海”,而不是后来生死对决的“大淮海”。因为淮海战役后来成为决战,江北已无蒋介石的主力,他将华东野战军重新划为东西两个兵团的设想也就没有实行了,华东野战军也就避免了再次分开。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