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促成刘伯承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金凤采访
(2010-11-16 00:17:25)
按:1949年9月,年仅21岁的人民日报记者金凤采访了出席政协大会的第三野战军首席代表粟裕和第二野战军首席代表刘伯承,分别写出了《常胜将军粟裕》与《四战之地,四战之军》两篇报道,发在人民日报上。
金凤同志说,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根据报社安排,需要采访一批政协委员。我被安排采访粟裕将军,当时他住在中南海,与刘伯承住一个院子,院子共有三间屋子。粟裕住西边、刘伯承住东边,中间是吃饭的地方。那天上午8点我采访粟裕,一直谈到12点还没谈完,粟裕将军就留我吃饭,吃饭时在饭桌上我遇到刘伯承,我灵机一动,便说:“刘伯承同志,我访问你好吗?”那时也真是年轻,胆子很大,现在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个胆子了。当时刘伯承同志就笑了笑说:“我不接受采访!”一时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粟裕同志帮我说了句话:“伯承同志,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吧,你看金凤同志积极性很高嘛!”于是刘伯承停顿了一下又问道:“那你请示了你们报社领导吗?”“这不正巧遇上你,还没来得及请示。”我答道。“那你先向你们领导请示一下!”刘伯承说。回去后我请示李庄同志,李庄同志感到又高兴又惊讶,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一次访问竟然长达8个小时之久。
第二天我8点准时到了中南海刘伯承住所,从上午8点谈到12点没谈完,中午又在他那边吃饭。吃完饭后刘伯承去开了个会,让我先等着,两点的时候回来我们继续谈,一直谈到6点。整整谈了8个小时,他和我基本谈了二野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历程。
直到现在,刘帅的话言犹在耳,他和我谈起二野是如何打解放战争中的第一仗上党战役的,谈起解放军是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还生动地给我讲述了当年解放军是如何突破长江防线进军江南的情景,并形象地形容蒋介石所谓的千里天险的长江防线长蛇阵,实际上就成为横摆着的一条无法动弹的死蛇阵。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忠实地记录了刘伯承同志的谈话,写了《四战之地、四战之军》的通讯。标题是刘伯承定的。文章发表后不少部队干部以为作者定是一名资深军事记者。其实,当时的我刚刚21岁,是《人民日报》最年轻的记者。刘伯承同志认真审阅了这篇通讯,修改了若干地方,使文章更精炼。原稿最后他用毛笔写了“刘伯承阅”几个苍劲有力的字。我将原稿抄了一遍,将抄稿送排字房发排,原稿小心地保留起来。不幸,“文革”浩劫中被抄家时抄没了。
“文革”后,我写了回忆1949年访问刘伯承同志的文章《难忘的一课》,收入《刘伯承纪念文集》。
1986年10月,长年受疾病困扰的刘帅不幸逝世。“刘伯承同志治丧委员会”负责人约我写一篇反映刘帅解放后工作和贡献的文章。我立刻拜访了萧克将军等几十位刘帅的老部下、老将军,得到许多宝贵材料。我用心写了长篇通讯《巍巍功德照人间——记刘伯承同志建国后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德》,发表于1986年11月4日《人民日报》。文章见报后,刘帅夫人曾托人向我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