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建树的党史军史之最

(2009-11-10 19:46:00)
标签:

三野战史

        《军事历史研究》: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建树的党史军史之最

                                         汪维懋

    一、率先实现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粟裕第一个提出先在内线作战,为中央采纳并进而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

    三、 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是国内革命战争以来我军第一次在一役中歼灭53000余敌。

    四、粟裕和华中分局其他领导同志首先建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打大仗,为尔后组建华东野战军、大量歼敌、改变华东乃至全国战局创造了条件。

    五、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后,粟裕以副司令员身份负责一个战区野战军的战役指挥,为我各大军区、各野战军所绝无仅有。

    六、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宿北战役(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全歼敌整编第69师师部及三个半旅共2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分割我两军的企图,开创了全面内战爆发以来我军一次歼敌三个整旅的范例。

    七、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鲁南战役(1947年1月2日至20日)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歼敌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纪录,并在全军首创以步兵武器歼敌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先例。

    八、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莱芜战役(1947年2月20日至23日),我军“示形于南,击敌于北”,在莱芜地区三天歼敌5.6万余人,连同南线及胶济路东段的作战,共歼敌7万余人,粉碎了敌“鲁南会战”计划,我军奏捷之速、歼敌之众、付出伤亡代价之小,都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场上的空前纪录,并为我军实行大规模的运动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九、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3日至16日),我华野将士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一举歼敌王牌军整编第74师。此役是全国战场我军首次歼灭敌五大主力之一,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创造了我军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

    十、刘邓大军进击中原,粟裕是最早认识到全国主战场将由山东移到中原的我军高级将领之一。华野执行外线出击任务的西兵团组成后,是粟裕首先建议陈毅到西线,首先建议西兵团作战地域扩展到陇海路以南,为完善中央军委部署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形成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共同经略中原的战略进攻态势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以后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创造了条件。

    十一、 解放战争中,粟裕最先提出“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而加强作战效能”的建议。

    十二、 在战略进攻阶段,粟裕第一个提出集中兵力,大战中原,以改善中原战局的建议。

    十三、粟裕自1948年5月后,全面主持华野军政工作,是1955年授衔的除元帅外的唯一一位担任一大战略区野战军主要领导人的高级将领。

    十四、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歼敌9万余人,这是敌我主力在中原地区的一次会战,是我军首次在关内攻克省会,再创全国战场歼敌新纪录,并创造了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数十万人的大兵团忽集忽分、攻城打援的成功战例。

    十五、 粟裕是“攻济打援”方针和战法的最早提出者、策划者,是“攻济打援”战法的第一个实践者。

    十六、淮海战役是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由战区领导人提出并命名的战役。在战役策划、进行过程中,粟裕最先提出举行“淮海战役”,最先提出淮海战场华野、中野统一指挥,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徐州地区歼灭刘峙集团主力。

    十七、淮海战役是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我军在战场总兵力小于敌军的情况下进行的战略决战,粟裕直接指挥的华野36万大军参加该役,共歼敌44万余人,是三大战役参战部队中唯一在一役中歼敌总数超过自己参战人数的野战军。其中被我合围在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的敌三个兵团30万人被歼,是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次在一地围歼如此众多之敌。

    十八、 粟裕指挥的上海战役(1949年5月12日至27日),是我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

    十九、 解放战争中,粟裕是向中央提出重要建议最多的战区领导人。

    二十、 粟裕是解放战争中指挥重大战役最多,率部歼敌最多的我军高级将领。

 

    选自《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0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