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结尾,应有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还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结尾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对话式结尾。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一般以问话的方式来结束新课,通常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与疑问?也可以评价自己学习情况与表现,还可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等。应用对话的方式总结新课,亦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悬疑式结尾。我们知道,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悬念,激发听者继续听的欲望。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在课堂结尾时,教师也可设计悬疑式情境。因为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的应用范围,发展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留下思辨性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课的结尾时,可采取悬疑式进行结尾,即今天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大家想一想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又该是多少度呢?是怎样想的?
三、游戏式结尾。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教师是这样设计课的结尾的,将下课的顺序安排为:①座号是最小质数的;②座号是最小合数的;③座号是质数的;④座号是合数的;⑤剩下是几号,为什么?此时,学生会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会更感兴趣。
四、延伸式结尾。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阅读课外读物,学习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应用式结尾。课的结尾设计有目的把所讲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为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可采取应用式结尾,让学生回家测量大厅与卧室的长与宽,然后计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鼓励性结尾。对于试卷评讲课的课堂结尾,教师要以感情真挚、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不骄傲的良好学习态度。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教育他们不骄傲,应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其准确地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
七、欣赏式结尾。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图片、录像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和谐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课堂结尾,可以让学欣赏美丽动物图片、建筑物图片、生活中的图案以及自然界美丽景象(水中倒影)等。使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质疑式结尾。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数学课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的感受上。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课的结尾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如何测量纸圆片上的直径的长度?如何测量圆形水池上面的直径?如何测量树杆的直径呢?从而引发出更多的问题,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的结尾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其独特的功能,必须深思熟虑。但没有固定的格式,为此,教师对课的结尾要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原创,不允许转贴与下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