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

(2007-08-16 08:33:32)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课改所思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室开展了对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考查。历时5个星期,对我校管辖区各学校数学教师进行一次模底调研听课,然后进行分析,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与解决。下面就教师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分析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现状,与教师们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大家都知道,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校在02年已全面铺开。通过这次模底调研,我们深感课堂教学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教师们努力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教材都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根据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那么过度年级教材的编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日常生活情境,教师们普遍感到情境不好创设,石溪小学陈珠鸿老师执教《分数乘除应用题》一课作了很好的尝试。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

案例描述:

    师:前几天我们学校开展了助人为乐献爱心活动,你们班级(六年级)共捐款多少元?

    生:128元                              

    师:那么五年级也捐款,捐款数是六年级的3/4。

   师:根据你调查的数据和呈现的信息,你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生1:五年级捐款多少元?

    生2:六年和五年一共捐款多少元?

    生3:六年比五年级多捐款多少元?

   生4:……

    师接着说:“同时也是四年级捐款数的4/5,四年级捐款多少元?”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分数乘除应用题》。

    评析:教者首先结合学校开展的军训活动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的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次教者在所学内容中间一处巧妙的设问,有意的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处进行点拨,可以使新知不“新”,旧知不“旧”,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由旧知领域自然地跨进新知门坎。

    2、注重提供参与机会,探索数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其一,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其二,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习惯通过例题的讲解得出法则,再让学生依据法则进行反复的操练,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这样的课不仅对学生适应于未来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体验。洋头小学陈雅平教师上的《0×5=?》一课时,可以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的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案例描述:

    教师创设情境:动物王国聚会,小鹿、小兔、小熊、猴子、松鼠来参加,每个动物一筐5个水果,吃光后一共剩多少个水果,学生通过吃水果情境直观的认识到每个筐里水果吃光了可以用“0”来表示,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0×5=?接着教师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主动猜想,多种算法。教师围绕0×5=?重点展开探索,让学生想办法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汇报:

    生1:每个筐0个,5个筐5个0

    生2:5×5=25  4×5=20  3×5=15  2×5=10  1×5=5  0×5=0

    生3:0+0+0+0+0=0

    生4:几与0相乘得0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2)验证猜想,探究算法。学生在重点探究后,张老师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举几个得数是“0”的算式,用刚才自己的方法再尝试计算,然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并比较哪种方法好,说明理由。

     评析: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饿优缺点,基本掌握算法,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3)比较归纳,得出方法。在上面这个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已经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0与数相乘得0;一个因数是0,积是0;0和任何数相乘得0。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过程,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方法,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助交流。

   《新课标》出台后,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说明我们的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如果仔细观察,就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刷的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老师让小组回答问题时,小组里的人推来推去,显然,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注重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华买了6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岑兜中心小学郭明芳老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节课,当学生展示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再进行编号,然后提出了很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图,可分成几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一分。接下来小组同学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分类。

    4、重视数学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林玉春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六·一”节为了表彰优秀学生与进步生,林老师到文具店买一种钢笔奖给学生。其中一个文具店给出的优惠是买十送一,另一个文具店买十支以上按九折优惠计算。同样的一种钢笔,标价为5元,林老师要买22支,请大家做参谋:林老师应在哪一个文具店买比较合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列式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课改至今已两年多,农村小学的教师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你改你的,我搞我的。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象。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多数教师捧者一本书走进教室,依照教材上呈现的内容面面俱到,讲透练会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更有甚者,下课时间到了,还因书上一道题没讲仍在继续,影响学生的课间活动不说,就新课程倡导的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正是我们教师所缺少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大胆取舍、整合与挖掘,才能提高驾御教材的能力。

    2、满堂问,以为是交流互动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过程。而学生却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

   3、改变座位,以为是转变学习方式

    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新课改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许多教师就将班级学生进行编组,4-6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将原有单一的“秧田型”变为“口字型”、“U字型”等。以为这样改变学生座位,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提倡民主,以为就不要秩序

    听课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由走动,而且可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可以找老师请教,有时还随便乱喊,课堂教学秩序有时比较混乱,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原因是: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新知。不需教师过多指导,更不需要接受学习。这样课堂表面上体现了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教学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