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师表》知识梳理

(2014-11-05 19:34:14)
标签:

育儿

初三

期中

语文

分类: 阅读古诗文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生字识记。

疲弊(bì)          陛(bì)下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裨(bì)补       阙quē)漏     行(háng)阵和睦

夙(sù)夜忧叹  崩殂(cú)      妄自菲(fěi)薄     陟(zhì)罚臧否(pǐ)            以彰其咎(jiù)

二、重点字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于内(宫廷),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边境)者,盖(发语词,原来是)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实在)宜开张圣听,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遗留)德,恢弘(发扬光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譬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廷中),俱为一体,陟(奖赏)罚(惩罚)臧(善)否(恶),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科条法令)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主管的官)论其刑(罚)赏,以昭(显示)陛下平明之理(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善良)实(诚实),志(志向)虑(心思)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选拔)以(来)遗(给予)陛下。愚(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都)以咨(询问)之,然后施行,必能裨(弥补)补阙(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善)均(平),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倾覆)颓(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信任)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平民),躬(亲自)耕于南阳,苟(苟且)全(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扬名)达(显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自枉屈,三顾(探访)臣于(到)草庐之中,咨臣以(拿)当世之事,由是(因此)感激(感动),遂(于是,就)许(答应)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遇到)倾覆(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同“又”)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所以)临崩(死)寄(托付)臣以(把)大事也。受命以来,夙(早)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取得成效),以(以致)伤(损伤)先帝之明(圣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长草)。今南方已定,兵甲(武器装备)已足,当奖率三军(全军),北(向北)定中原,庶竭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铲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用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职责本分)也。至于斟酌损(除去)益(增加),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以彰(揭示)其咎(过失);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道理),察(明察)纳(采纳)雅言(正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就要)远离,临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

三、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四、一词多义:

行:性行淑均 (品德)              行阵和睦 (队伍)

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寄臣以大事(把)             遂许先帝以驱驰(来)

道:中道崩殂(道路)              道听途说                           任重道远                          咨诹善道(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方法)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主张)     志同道合(意见主张)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能说会道娓娓道来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军队)

实:此皆良实(诚实)              华而不实(结果实)         名存实亡(实际)

临:临表涕零     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临危不惧                  如临大敌(面对)

       东临碣石     有亭翼然于泉上(靠近)                故临崩寄臣              临行密密缝 (将要)

兵:兵甲已足 (武器、兵器)   兵不血刃    秣马厉兵    弃甲曳兵

       兵连祸结(战争)   兵不厌诈(用兵作战)

晓:晓畅军事  所不晓   家喻户晓(通晓,了解)  晓之以理(使……明白)

       金鸡报晓 阴阳割昏晓 (天亮、早晨)

作:作奸犯科 为虎作伥(做) 作亭者谁 作茧自缚(制造,建造) 一鼓作气(振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起,有所作为)

       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

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用来)

计: 计日而待(计算) 不计其数 千方百计(计策)

闻:不求闻达于诸侯(扬名)  闻名遐尔   闻风而逃(听到)  闻鸡起舞

顾:三顾茅庐(拜访)  左顾右盼 不屑一顾 瞻前顾后 顾名思义 (看)顾此失彼 (照顾)

许: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以身许国   潭中鱼可百许头(左右,来)

当: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锐不可当(抵挡) 门当户对(相当,相等)

       当仁不让   当机立断(面对)  当务之急(当前)  当之无愧(承受)

躬:躬耕南阳(亲自) 事必躬亲  鞠躬尽瘁(弯腰)

彰:彰其咎 (表明 显扬)  欲盖弥彰   相得益彰

咎:彰其咎(罪过)  引咎辞职   咎由自取

涕: 临表涕零=涕泗横流

益:良师益友(好的) 有所广益(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 延年益寿

       香远益清(更加)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多多益善

胜: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  绝胜烟柳满皇都  予观巴陵胜状(好) 高处不胜寒(承受)

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不遗余力 路不拾遗 (遗失的东西)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效:讨贼兴复之效(责任) 不效(实现) 东施效颦(效仿) 以儆效尤(贬义) 上行下效

为:俱为一体(是) 及为忠善者(做)为所欲为  举宠为督(担任)为虎作伥(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毛:深入不毛 = 不毛之地   吹毛求疵(毛发)=一毛不拔

竭: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竭尽 动词) 彼竭我盈(衰竭)

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悉数奉还(全,都)  知悉(了解,知道)

节:贞良死节(节操)  厉行节约(节俭)

秋:危急存亡之秋(时) 多事之秋  秋高气爽 (秋季)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年的时间)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品性,品德)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三人行(走)

否:陟罚臧否(坏、恶) 否极泰来

义:引喻失义 (适宜、恰当) 义不容辞 (正义) 忘恩负义 ( 情谊)

夙:夙兴夜寐 夙夜忧叹 (早)

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实在 )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真心) 诚如是(如果)

私:大公无私(自私) 不宜偏私(有私心) 窃窃私语(暗地里,私下)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异:不宜异同(不同)异口同声   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属引凄异(怪异)

       异想天开(不合理)

良:此皆良实(善良)良多趣味(实在,很)感慨量多 用心良苦 良师益友(好的)

宜:不宜妄自菲薄(应当)事不宜迟  因地制宜(合适) 风景宜人(合适)

志:志虑忠纯(志向) 鸿鹄之志   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名词)

举: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推荐)   举世无双(全)     一举两得(举动)

薄:妄自菲薄 (轻视) 厚此薄彼  薄暮冥冥 (迫近)  日薄西山

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宫殿) 城阙辅三秦  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裨补阙漏(缺点)

已:兵甲已足(已经) 死而后已(停止)

远:远小人(远离,疏远) 今当远离(距离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远)

喻:引喻失义(譬喻)不言而喻(明白了解) 家喻户晓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不可理喻

赏: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奖赏)雅俗共赏(欣赏)

遗:先帝简拔以遗(wèi)  陛下 (给予) 以光先帝遗(yí)德 (遗留)

       不遗余力 (遗留)    路不拾遗 (遗失的东西)

否:陟罚臧否 (坏、恶)  否极泰来 (坏、恶)

行: 性行xing淑均 (品行) 行hang阵和睦 (队伍)

损:斟酌损益 (除去) 损人利己  损公肥私 (损害) 损兵折将 (损失)

顾:三顾茅庐 (拜访)顾此失彼 顾全大局 (照顾)顾名思义 (看到) 顾影自怜 (回头看)

五、基本要点: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9、思路剖析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六、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0)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21)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22)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3)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
(2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5)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6)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7)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28)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9)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0)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3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2)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3)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4)文中第8段与“开张圣听”对应的句子是: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七、文意理解:

1、 第一段中,作者分析当时不利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不利:“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本文开头分析形势的目的是什么?(提醒后主创业艰难,要思危惜臣,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2)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3、根据当时形式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第一段)?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目的: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在第一段里,作者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一段中“内”指(宫廷);外指(边疆)

5、在第二段里,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如何具体执行.

严明赏罚;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使内外异法”中,“内”指 宫廷,“外”指 朝廷;

7、“陟罚臧否”中“陟”的对象是什么人?“罚”的对象是什么人?作者认为,该“刑”的是什么人?该“赏”的是什么人(“陟”—“臧” 罚—“否” “刑”—“ 作奸犯科” “赏”—“为忠善者”)

8、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共同点是什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将军向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 品德优秀、才智超群、先帝信任。

9、诸葛亮认为“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0、作者在第三、四段中指出在内政上、军政上“亲贤臣”会有什么样的收益?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12、其中哪一点最重要,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为什么?

其中第三条最重要,因为:(1)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他能否“亲贤远佞”。(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3)表文的第三部分归结各方面的责任,劝勉刘“察纳雅言”,亦是希望刘“亲贤远佞”。

1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条件:“亲贤臣,远小人”)

1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用文中原话)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自己的话概括:先汉后汉兴亡的原因)

15、第三、四段和第五段之间在结构和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结构上:先分后总;内容上:第五段是在第三、四段荐贤的基础上归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16、第五段中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作用:劝谏刘禅要吸取历史教训,应亲贤远佞。

17、“先帝”“叹息 痛恨恒灵的原因是什么? 亲小人远贤臣

18、“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19、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20、在第六段中作者“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1、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写自己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原因是表现先帝猥自枉屈,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22、诸葛亮一生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3、第六段自叙本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品格的高远、谦虚?为什么这样写?

从作者“布衣”的身份,“躬耕”的淡泊生活和无意于功名利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志趣。

自叙志趣的作用: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为下文出师北伐,报答先帝深恩作铺垫。

24、写出作者颂扬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格的句子,并指出其作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作用:是“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

2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并指出其表达作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作用:说明创业的艰难,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出自第6、7段的历史故事是什么?第6段:三顾茅庐,第7段:白帝城托孤。

26、作者为什么要追述自身的经历和追忆白帝城托孤?(或是回忆白帝城托孤的用意是什么?或诸葛亮自叙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试分析他的用意。)

抒发自己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报先帝”呼应表文哪两件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

28、《出师表》中集中表达诸葛亮感恩图报,担当重任的心情的句子: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9、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0、《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1、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如何?行动怎样?心情:“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32、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4、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字);北定中原、兴复汉室(8字);兴复汉室(4字)

35、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出师”北伐的动机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客观条件:南方已定;主观条件:兵甲已足。动机:报先帝,忠陛下

36、结合第六、七段分析先帝将重任委托于诸葛亮的原因有那些?

谨慎忠心,才智过人。

37、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8、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的兴隆。

39、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典故: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

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40、陆游曾称赞《出师表》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上文的内容来看,《出师表》名世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感情真挚、寓情于事、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

41、全文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政治愿望?

希望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决心出师北征,兴复汉室,报答刘备父子的知遇之恩。

42、贯穿全文感情的是“报先帝,忠陛下”(文章中心答题点)

43、杜甫在追思诸葛亮一生时有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中“出师未捷”所指的事是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44、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提出三条治国建议,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谨慎、忠心、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45、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4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八、相关链接:

(一)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二)、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三)、《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四)、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2)运筹帷幄: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