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2-10-06 22:58:27)
标签:

散文

分类: 文苑漫步


   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所谓“晴耕雨读”、“耕读传家”。伟大如皇帝者也要劝人读书“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民间老百姓更是流传着“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佳话。我少时长在乡间,常听村里的老人说一句话“穷不离猪,富不离书。”今天我已年过不惑,经历了人生的诸多苦痛之后,方才明白,读书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蕴涵着宇宙天地之道,也记载着个体的生命情感。中国人往往将读书看成是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才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之说。

  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此时读书于我们而言已不仅是开拓视野,增长才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工作之余,捧书一卷,或坐或卧,寄身于黑白纵横之处,徜徉于行云流水之间。那份悠然实乃享受。人生与书相伴,孤独也是享受,喧嚣也能保持平和,浮躁也依然清醒。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明代的于谦曾作过一首《观书》的诗来抒发自己读书的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流,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尤其是那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真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同样,作家柳青也有一首诗,谈读书的感受:“熟读五车书,胸中万仞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此诗与翁森的“数点梅花天地心”、于谦的“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异曲而同工。

  据说,王安石在读了《楞严经》后禁不住发出感慨:“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陆游说他小时候偶然遇到陶渊明的诗,欣然会心,爱不释手。日暮,家人喊他用饭,至夜卒不就食。苏东坡称他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说出,并发感慨“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清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忍不住叫唤起来。近世学人熊十力谈到自己少年时读陈白沙书的感受时说:“忽起无限兴奋,恍如身跃虚空,神游八极,其惊喜若狂,无可言拟,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

  读一本好书常使我幸福得颤栗。记得当年高中时读《穆斯林的葬礼》时,我一连几天都悲兮兮的。我的心境随着小说里的人物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读到情深处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已分不清哪个是小说里的世界,哪个是现实的世界。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死了好几回,又生了好几回,痛苦而厚实。这种感觉在我后来阅读陈忠实先生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再次得到了验证。当时我是坐在宿舍的床上,当我读到后来“蓝袍先生”他们那个班的同学举办联谊会,一群耄耋之人,回首人生,感叹命运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吓得同宿舍的人往外跑。

  古人言,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句话,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光阴之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