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专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2020-05-04 14:47:15)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育科研

劝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等实词的意义,了解文言虚词“于”的用法,熟记“有(又)、生(性)”等通假字,掌握课文出现的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理解课文对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等的论述,并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

重点、难点:

本文运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二、介绍《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解题并归纳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    

吾尝而望矣(     

锲而不舍,金石可     

其曲规(     

虽有槁

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非异也(    

5、指定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如:“学不可以已”即“/可以”。

6、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四、疏通课文字词句,概括大意。

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教师加以指正和重点引导。

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已:停止

第二段:

1、重点词语如下:


于:从;表比较

中:合乎

绳:墨线

輮:使……弯曲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枯

挺:直

然:这样

金:金属制成的刀剑

就:靠近

参省:对自己检查、省察


智明:智慧明达

2、大意: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

1、重点词语如下:


须臾:片刻

博见:见得广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疾:强

彰:清楚

假:借助

利足:脚步快

致:达到

绝:横渡

生:通“性”,禀赋,资质


2、大意: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

1、重点词语如下:


渊:深水

神明:精神智慧

圣心:圣人的思想

跬:半步

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十驾:马走十天的路程

镂:刻

躁:浮躁,不专心


2、大意:学习的方法

四、学生对照板书,试背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整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鉴赏本文的论辩特点

一、检查背诵

二、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作者主要从“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角度来阐明。

课文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从第二段可知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第三段,学习可以使本性和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这两段说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从第四段可知,只有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才能确保“学不可以已”。

2、找出比喻句,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为什么  学习的意义(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5个比喻)

         积累(5个比喻)

怎么办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恒心(4个比喻)

         专心(2个比喻)

三、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1、特殊的文言现象

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    声非加

舆马者                蟹六而二螯

就砺则利              心一也

2、通假字

以为轮,其曲中规   槁暴

明而行无过        君子非异也

3、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食埃土,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辑者,非能

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足也

4、一词多义(结合“练习”二)

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筋骨之

四、分析文中比喻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1、论证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5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第3节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

明确: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学习犹如登高,不学而思就像“跂而望”。踮起脚跟是看不了多远的,一个人不学习,当然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和本领。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的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4、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几层?是如何正反设喻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阅读课文,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五、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学生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

2、        默写全文;

3、        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劝学

 

         学习的意义 青 冰    提高自己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轮木金   改变自己   知明而行无过

为什么              跂望不如登高 终日思不如须臾学

                    登高而招

      学习的作用  顺风而呼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者

 学不可以已                     假舟楫者

 

     积累    积土    积水→积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怎么办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恒心    骐骥  锲而舍之

                                   驽马  锲而不舍

    专心   

            反 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